江苏扔出"王炸"!分布式光伏彻底放开,储能暗战打响
2025年4月8日,江苏省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5〕12号),以“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上网比例全面放开”“全额上网项目按集中式电站备案管理”“免除竞争性配置”三大核心条款,彻底打破了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政策壁垒。这一被称为“核弹级利好”的政策,不仅将重塑江苏新能源产业格局,更可能成为全国分布式光伏发展的风向标。
一、光伏新政10大要点
1. 一般工商业项目取消自用比例限制,余电上网更自由
2. 超规模项目可"转正"为集中式电站,直接纳入年度方案
3. 办公用房光伏可按户用备案,享受更优政策
4. 所有项目享1次"后悔权":可变更上网模式
5. 交通光伏双选择:可按分布式或集中式备案
6. 5月1日前并网项目可延用老政策(最后窗口期)
7. 允许整村合并备案、集中接入,简化手续
8. 电网配套升级:按开发规模同步改造配网
9. 金融创新支持:绿色信贷、REITs专项融资
10. 老项目1年内完成变更,电网必须配合改造
二、分布式光伏爆发:装机量、技术模式与市场生态三重变革
装机量井喷式增长
江苏计划到2025年分布式光伏接网能力达5000万千瓦,此次政策松绑将加速目标实现。预计2025年江苏新增分布式装机或突破1500万千瓦,其中工商业项目占比超70%,叠加整县推进、整村连片开发等既有政策,分布式光伏或成江苏第一大电源类型。
技术模式创新加速
柔性并网与智能调控:政策要求电网提升“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推动分布式光伏与虚拟电厂、需求响应等技术融合,实现源网荷储协同。
低压接入与就近消纳:鼓励项目优先低压并网,降低输电损耗;负荷密集区推广“光伏+储能+微电网”模式,实现100%就地消纳。
市场生态重构
主体多元化:除传统能源企业外,制造业、园区运营商、甚至跨界资本将加速入场,形成“投资-建设-运营-交易”全链条生态。
绿电交易活跃:新政明确支持分布式光伏参与绿电交易,结合江苏已设立的绿电服务站,环境溢价(如每度电0.05-0.1元)将成为项目核心收益点。
三、储能的“双刃剑效应”:机遇与挑战并存
政策对储能的直接利好驱动 消纳压力倒逼储能需求增长
新政推动分布式光伏装机量激增,预计2025年江苏新增分布式光伏或突破1500万千瓦。随着光伏渗透率提升(部分地区超50%),电网调峰压力加剧。政策明确要求高渗透率区域启动专项配电网规划,并提出“鼓励自愿配建或租赁储能”,储能成为缓解电网波动、提升消纳能力的核心工具。例如,镇江、南通等地已试点“光伏+储能”项目,通过储能平抑光伏出力波动。
市场化机制激活储能经济性
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参与绿电交易,并允许储能通过“充放电价差+辅助服务收益+容量租赁”多模式盈利。
绿电交易与碳市场联动
新政要求各地设立绿电服务站,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绿证交易。储能作为绿电调度的关键环节,可通过存储低价绿电并在高价时段释放,获取环境溢价(约0.05-0.1元/kWh)未来与碳市场衔接后,储能运营商或可通过碳积分交易进一步增收。
江苏省新政通过三重复合效应,为储能行业注入强劲动力。短期看,工商业储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中长期,电网侧长时储能和绿电交易衍生服务将成为新增长极,为全国分布式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提供了“江苏范本”。
潜在挑战与风险点 尽管配电网投资加大,但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仍可能导致局部电压波动、反向潮流过载。若储能配置滞后,可能引发限电风险,尤其在渗透率超50%的区域。目前亟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此外,分布式储能聚合参与电力市场的责任主体尚未明确,存在收益分配纠纷风险。
江苏模式的全国性意义
江苏此次政策突破,不仅是地方层面对“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更探索出一条“政策松绑+市场驱动+技术赋能”的分布式光伏发展路径。随着电网灵活性提升、储能成本下降,分布式光伏有望从“补充能源”升级为“主力能源”,而江苏经验或将成为全国新能源革命的重要范本。
文章来源:储能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