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成西滞:两个跨境输电项目的成败启示
相隔万里的两个跨境输电项目最近同时“落地”:一个开花结果,一个黯然退场。
据2025年7月28日《中国电力报》消息,在老挝的山地间,由中国电建EPC总承包的孟松(Monsoon)600兆瓦老挝—越南风电项目首批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稍早之前,在摩洛哥的沙漠里,由英国Xlinks公司主导的11.5吉瓦规模的摩洛哥—英国电力项目陷入停滞,直接原因是英国能源安全与净零部(DESNZ)宣布不再考虑为该项目提供差价合约(CfD)。
两个项目截然相反的境遇,揭示出全球能源互联时代的一条基本法则,再宏大的技术愿景,也要充分考虑地缘的现实框架。
随着能源体系电气化、清洁化程度的提升,跨国电网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从跨境投资的角度看,全球新能源领域跨境投资热度正在逆势增长,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能源投资国,中企出海或可从以上案例中得到启示。
图1:孟松项目示意图
孟松风电项目从建设伊始就备受业界关注——它是老挝第一个风电项目,是东南亚单体最大的风电项目,也是亚洲第一个跨境输电的新能源项目。
项目总投入9.5亿美元,位于老挝南部色贡省的达克章区和阿速坡省的桑赛区,在高原山地之间,风电场共安装有133台×4.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600兆瓦,通过60多公里的输电线路送至越南中部,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7.2亿千瓦时。
项目发起者是一家泰国私营企业Impact Electrons Siam Limited (IES),IES成立于2011年,创始人Peck Khamkanist和他的团队从一开始就主导了孟松项目的开发直至投运。
2011年2月,Impact Energy Asia Limited(IEA)在香港成立,泰国人Paradai Suebma为该公司唯一董事。同年11月,这家企业与老挝政府签署谅解备忘录,被授予开发大型风电场的专属权利。2012年7月,在国际风能咨询机构的支持下,IEA在目标区域启动了风力监测项目。2015年8月,基于可行性研究,IEA与老挝政府正式签署项目开发协议。
2015年底,东盟经济共同体成立,围绕着能源这一关键要素,东盟发布了《2016—2025年东盟能源合作行动计划》(APAEC),APAEC是在东盟经济共同体实施框架内制定的区域能源合作蓝图,其明确提出:为推进能源转型、扩大清洁能源规模,东盟将努力推进该地区的电网互联项目。
在这一背景下,2016年10月,越南与老挝政府签署电力交换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越南计划到2030年至少从老挝进口5000兆瓦电力,而孟松风电项目即是双方协议的关键组成部分。
此后,IEA一边与老挝政府磋商,提交环境、社会和健康影响评估报告,一边与越南能源研究所合作开展电网影响研究。在获得批准后,IEA随即开始与越南电力公司(EVN)商讨PPA事宜。
此时,项目公司的股权架构发生了变化。Impact Energy Asia Development Limited(IEAD)于2019年在香港成立,IES与2021年加入的日本三菱商事合作,通过一家中间控股公司Impact Wind Investment持有IEAD 55%股份,泰国可再生能源公司BCPG持有IEAD 45%股份。其他利益相关方还包括菲律宾ACEN公司、泰国STP&I Public公司以及老挝本地的咨询公司SMP。
2021年7月,IEAD与EVN正式签署25年PPA协议。2022年底,中国电建和远景能源分别成为孟松项目的EPC承包商和风机供应商。2023年3月,孟松项目得到了由亚洲开发银行(ADB)牵头融资的6.92亿美元。同年4月,项目正式开工。2025年7月,孟松项目首批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IEAD已于2023年9月与老挝政府签署协议,第二期1000兆瓦的风电项目已在路上,孟松项目已成为区域内跨境输电新能源项目的全新标杆。
遗憾的是,据了解该项目仍为“点对网”模式,不利于当地电网的整体规划发展。
现任CEO西蒙·莫里什于2019年创办了Xlinks,这家私营的初创能源企业在官网上清晰阐述了他们的使命——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太阳,同一个电网。
“太阳总是在照耀着,风也总是吹向某处”,Xlinks认为有必要将世界视为一个统一的电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来发电,再通过环绕全球的深海跨洲电缆进行输送,这将是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的重要途径。
2021年对外公布的摩洛哥—英国电力项目是Xlinks公司的旗舰项目。根据项目规划,Xlinks将在摩洛哥西南部的坦坦省建造一个总面积1500平方英里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基地,并通过长达4000公里的高压直流海底电缆,将摩洛哥的新能源电力送至英国。
图2:Xlinks项目示意图
这一项目规划的装机总量达到11.5吉瓦,相当于半个三峡,也几乎等同于摩洛哥全国的装机总量,项目同时还搭配了一个5吉瓦/22.5吉瓦时的储能系统。
Xlinks宣称,项目建成后将满足英国目前电力需求的8%,且将替代昂贵的、易波动的进口天然气,其在运营的第一年即可将英国的批发电价降低9.3%,同时减少约10%的电力行业碳排放。更关键的是,它不需要政府投资,且能通过本地采购向英国的供应链注入50亿英镑资金,并在未来25年内为英国带来总计193亿英镑的社会经济价值。
英国政府此前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2023年3月,英国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气候和能源政策文件的核心——Powering up Britain阐明了提升能源安全、实现净零排放的计划,Xlinks项目被选作Powering up Britain的一部分。同年8月,Xlinks项目被英国政府指定为国家重要项目,可以直接取得DESNZ的开发许可。
此后,Xlinks项目先后获得阿布扎比国家能源公司(TAQA)、道达尔能源(TotalEnergies)、通用电气能源(GE Vernova)、章鱼能源(Octopus Energy)和非洲金融公司(AFC)等投资者超过1亿英镑的开发资金。
另据Xlinks官网,项目方近期的市场接触还确认了来自商业银行、出口信贷机构(ECAs)、发展金融机构(DFIs)和机构贷款方的兴趣。项目还完成了英国本土14公里地下电缆的公众咨询和勘探调查,穿越四大主要海底峡谷的海底电缆路径也正在进行最后的勘察。项目原计划与英国政府签署为期25年CfD合约锁定收益,再于2026年关闭融资后启动建设。
但英国政府2025年6月26日的声明打破了这一计划,DESNZ宣布不再考虑为Xlinks项目提供CfD合约,理由是Xlinks项目与英国政府推动本土产业发展的战略不符,且该项目存在“与交付和安全相关的固有高风险”。尽管感到意外和失望,Xlinks也不得不接受这一决定,其雄心勃勃的海底电缆项目只能另辟出路。
虽然所处的具体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但作为跨境输电新能源项目的典型案例,孟松项目的成功和Xlinks项目的停滞仍然揭示了此类复杂基础设施项目成败的一些影响因素,如项目规模控制、跨境复杂性、技术成熟度及商业模式,尤其关键的是区域组织的框架支持和政策的稳定性。
东盟成员国自1997年就认同了东盟电网(APG)的设想,以期通过发展电网基础设施和区域电力市场来实现电力部门的整合。尽管这些年APG进展缓慢,东盟地区多方向和多边电力贸易受到制约,但在APAEC绘制的区域能源合作的框架之下,双边的电力贸易是受到鼓励的。
孟松项目成功扎根于区域合作的框架之内,并与APG的愿景始终保持一致。在跨境输电线路的两端,越南有电力需求,老挝有“打造东南亚蓄电池”的战略定位,东盟地区有实现互联互通的远景,项目的成功因此水到渠成。
反观Xlinks项目,英国有“可负担的零碳电力需求”,摩洛哥有成为全球绿色能源枢纽的计划,双方之间有着超过二百年的稳固的贸易关系,有成熟的双边合作框架,却因为英国政府政策的改变而中断。
英国政府一度明确且公开地支持Xlinks项目,直到2024年7月英国大选,工党上台之后对能源政策作出了调整,一年之后,宣布不再为该项目提供CfD合约。这意味着英国将从远距离进口能源转向支持国内的能源项目。
随着大国博弈的持续,能源安全与自主可控重新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焦点,能源合作模式也开始由全球化转向区域联盟。
孟松项目的成功与Xlinks项目的停滞,为中企出海提供了深刻启示。一方面,中企出海应强化地缘政治风险管理能力,深度评估项目“跨境复杂度”,优先选择成熟型市场,在地区发展框架之下统筹优化电力发展格局,积极构建本土化利益共同体,避免单边政策突变的风险。另一方面,据伍德麦肯兹的研报,中国企业海外电力项目中,EPC总承包模式预计在未来项目中的占比接近80%,随着在国际电力工程建设领域的项目经验日趋成熟,中企出海需主动推动商业模式升级,积极从单一EPC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