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陆暴增177%的储能业务背后,美的到底做对了什么?
2025年上半年,科陆电子交出了一份惊艳的成绩单:营业收入25.73亿元,同比增长34.66%;归母净利润1.90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亏损0.40亿元,实现了戏剧性的扭亏为盈。这一里程碑式的业绩,距离美的集团于2023年6月正式入主仅两年时间。这并非一次偶然的行业红利下的反弹,而是一场由内至外、深刻而系统的“价值再造”。
本文将结合科陆电子2025年的财务数据与贯穿全年的关键运营事件,深度解码“美的效应”是如何从运营、财务、战略三个层面,为这家在泥潭中挣扎多年的老牌电力设备企业,注入了凤凰涅槃般的全新生命力。
01
美的集团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深植于血液中、享誉全球的精益制造和卓越运营能力。这种“基因”的注入,在科陆电子的财务报表上体现为运营效率指标的革命性提升。而2025年的系列业务动态,则为我们揭示了这场变革背后,从生产线到客户端的具体“硬核”举措。
1存货周转提速:存货周转天数的“瘦身”秘诀
科陆电子的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骇人的427.5天(意味着一批原材料从入库到产品售出需要一年多时间),骤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90.65天,回归行业健康水平。这一变革并非空谈管理理念,而是源于产品与生产端的实质性颠覆:
在供应链端,美的带来了立竿见影的降本与提效。通过接入美的集团全球化的供应商网络,科陆电子得以利用其规模采购优势,在电子元器件、结构件等通用材料的采购成本上实现显著降低,并获得了更稳定、更敏捷的供应保障,这是精准库存管理的基础。
在需求匹配端,公司转向了更为精准的“订单驱动”模式。随着海外储能项目的大批量、有计划地发运,公司得以根据明确的订单需求来安排生产和备货,有效杜绝了过去的盲目备货现象,确保了产成品库存能够快速流转。
2应收账款周转改善:客户结构与渠道赋能的双重驱动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312.1天大幅缩短至2025年上半年的93.62天。回款效率的提升,是客户质量与销售模式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在海外市场,科陆电子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这成为改善回款的“主引擎”。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市场收入高达12.81亿元,同比激增126.84%,占据总营收的半壁江山(49.78%),背后是高达1.7GWh的海外储能系统订单。更关键的是,作为少数成功进入欧美市场的国内储能系统集成商,科陆对接的是付款条件更优、信用等级更高、回款周期更短的优质客户,这从根本上提升了应收账款的资产质量。
其次,在国内市场,公司则采取了聚焦核心的“压舱石”策略。通过战略绑定中广核新能源、中船风帆等大型央企与国企客户,科陆确保了国内业务回款的稳定性和高质量,有效规避了过去可能存在的坏账风险。
最后,将这一切串联并放大的,正是美的集团的渠道赋能这一“乘数效应”。新推出的“美的+科陆”双品牌战略,其核心是依托美的强大的全球B端渠道网络,为科陆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更优质客户资源的大门。品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议价能力和客户粘性。
02
面对科陆电子历史遗留的沉重财务包袱,美的的赋能并非简单粗暴的“输血”,而是一套“拨乱反正”的组合拳,旨在通过一场精准的“外科手术”,彻底清理历史问题,并为其构建一个长期健康的财务运作机制。
第一步:“财务出清”,为新生扫清障碍
美的入主后,首先着手解决的是制约公司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在2025年4月披露的2024年报中,公司进行了一次性“大扫除”,主动确认亏损4.64亿元。这并非主营业务恶化,而是对光明产业园的折旧、埃及币汇兑损失、应收款项及各类资产减值等历史“地雷”的集中引爆。
同时,公司持续进行业务“瘦身”,子公司数量由2018年的107家大幅削减至48家。这种“刮骨疗毒”式的财务处理,虽然短期痛苦,但为2025年的轻装上阵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体现了新股东解决问题的决心与魄力。
第二步:构建常态化、低成本的内部“资金池”
在完成“财务出清”后,美的开始为科陆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体系。自2024年7月首次签署《金融服务协议》以来,美的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已成为科陆的内部“资金池”。这一机制在2025年8月续签,标志着其已成为常态化渠道。相比于外部银行,内部财务公司能提供更快的审批、更灵活的条款和更低的利率。因此,2025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从1.52亿元大幅降至0.37亿元。
第三步:以激励机制锚定未来,驱动“自我造血”
长期的财务健康最终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2024年底发布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为管理层设定了极具挑战性的业绩目标: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0.2亿元、1.1亿元、3.7亿元。这一举措将外部的财务支持,转化为驱动内部实现盈利、创造现金流的强大动力。2025年上半年即实现1.90亿元的净利润,远超全年考核目标,标志着科陆电子正从依赖外部“输血”,转向实现可持续的“自我造血”。
03
如果说运营和财务是“强身健体”,那么战略和业务的升级则是“灵魂重塑”。2025年,科陆电子在美的的引领下,其“智能电网+新型储能”双轮驱动战略变得更加清晰、强大且富有全球视野。
技术赋能:从“追赶”到“引领”的研发协同
美的将“三个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研究一代)的研发方法论引入科陆,美的中央研究院1700名专家与科陆300人的储能研发团队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攻关矩阵。这种研发体系的升级,让科陆从单纯的产品迭代,转向了前瞻性的技术布局。成果在2025年集中爆发:从1月打破国外垄断的0.01级超高精度标准电能表,到5月融合了碳计量功能的“电碳表”,再到6月发布聚焦储能安全的《ThermoFlux主动通风防爆系统白皮书》,科陆正在从技术“追赶者”向细分领域的“引领者”转变。
品牌与渠道赋能:“双品牌”下的立体化市场攻势
2025年6月的SNEC展会是一个分水岭。美的集团首次以“美的能源”新品牌整体亮相,并正式发布了科陆电子“美的+科陆”的双品牌战略。这并非简单的贴牌,而是一套精密的市场分割策略:
“科陆”品牌:继承近30年的行业积淀,面向追求极致投资回报的专业客户。
“美的”品牌:依托美的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AI、热管理等技术优势,面向追求全生命周期价值和定制化解决方案的高端工商储客户。
这一战略迅速转化为市场成果:5月,科陆与华为、比亚迪等一同入选“国际信誉品牌”;6月,在SNEC现场与多家生态伙伴签署战略合作,业务版图迅速扩张。
业务结构质变:储能跃升为第一引擎,全球化布局加速
战略升级的成果直接体现在半年报的收入结构上。2025年上半年,储能业务收入达12.82亿元,同比暴增177.15%,历史性地超越智能电网,成为公司第一增长引擎。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全球化进程,境外营收同比大增126.84%,占比近半。这得益于公司成功开拓了希腊、捷克、波兰等欧洲新兴市场。同时,公司宣布在印度尼西亚建设初期产能3GWh的海外储能生产基地,标志着其全球化布局从“产品出海”迈向了“产能出海”的全新阶段。
04
2025年的科陆电子,上演了一场堪称商业教科书的“价值再造”。美的集团的赋能,远不止于财务投资,而是一场涵盖管理、技术、品牌、渠道和战略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整合。从“柔性”生产线的引入,到“刮骨疗毒”般的财务重整,再到“双品牌”并行的全球市场攻略,每一个关键事件都清晰地指向了“美的效应”的强大推动力。
然而,在一片向好的图景之下,这份财报也揭示了公司在“质变”之路上仍需谨慎应对的挑战与风险。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盈利质量与现金流的背离。在归母净利润高达1.90亿元的同时,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却是-661万元。利润是账面上的,现金流是企业实实在在收到的钱,二者的巨大差异需要引起重视。
其主要原因在于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达到15.11亿元,比期初增加了3.45亿元。这通常意味着,虽然销售规模在快速扩大,但很多货款尚未收回,特别是在快速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可能采用了更长的信用期来获取订单,这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了一定压力。
与此同时,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财务杠杆也面临考验。国内市场24.27%的毛利率,同比大幅下滑了7.5个百分点,显示出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能在加剧。
而高达90.88%的资产负债率,仍在历史高位,这意味着公司的财务杠杆和风险敞口依然较大。这种高杠杆下的高速增长模式,或许是部分机构投资者选择观望的原因——截至2025年上半年,持有科陆电子股票的机构家数从去年同期的28家减少至4家。
从市场估值的角度看,科陆电子当前约116亿元的市值,距离其2015年超过215亿元的历史高点,仍有近85%的上涨空间。
因此,科陆电子的2025年上半年,既是其成功完成“生存”到“质变”关键一跃的有力证明,也是其在通往更高市值和更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必须精细平衡增长、盈利与风险的全新起点。未来的挑战,将是如何将账面上的靓丽利润,转化为更加坚实的现金流,并逐步优化财务杠杆,向市场证明这场“质变”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