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卡车界特斯拉” 到破产,Nikola 给氢能行业上的一课
2 月 19 日,美国新能源车企 Nikola(NKLA.O)在特拉华州正式进入破产法第 11 章程序,计划清算资产,这一消息如巨石入水,在氢能和电动卡车领域激起千层浪。曾经被视为 “卡车界特斯拉” 的 Nikola,如今却陷入破产困境,其背后的故事值得深入剖析。
Nikola 于 2014 年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成立,自诞生起就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和纯电动卡车的研发与生产。在全球积极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氢能被广泛视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理想方案之一的大背景下 ,Nikola 的出现承载了诸多期待。
2016 年,Nikola 发布名为 Nikola One 的概念型电动卡车,该车安装氢燃料电池,能实现零排放,引发行业关注。
2020 年,Nikola 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成功上市,最高市值一度飙升至 300 亿美元,风光无限。
上市后,公司积极布局,推出多款氢燃料电池卡车。其先进技术氢燃料电池电动卡车续航里程可达 500 英里,预计成为所有商用 8 级零尾气排放卡车中续航较长的车型之一,应用范围广泛。同时,Nikola 还雄心勃勃地计划建设 HYLA 氢燃料加注网络。
在 2023 年初,Nikola 宣布其 HYLA 品牌,致力于采购、生产、分销和分配氢气,以供其零排放卡车以及其它制造商的卡车使用,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安大略市开设首个高压氢燃料补给站,该补给站采用模块化设计,每天能够为多达 40 辆 Nikola FCEV Class 8 卡车提供燃料 ,试图通过这样的布局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开疆拓土,站稳脚跟。
然而,好景不长。从财务状况来看,法庭文件显示,Nikola 的上市资产估计在 5 亿到 10 亿美元之间,但其负债却高达 10 亿至 100 亿美元,现金流危机十分严重。在股价表现上,2 月 19 日,Nikola 的股价在纽约盘前市场一度暴跌 54%,过去 12 个月,公司市值蒸发近 97%,惨不忍睹。
导致 Nikola 破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欺诈丑闻。2022 年,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因误导投资者、夸大公司技术能力等指控,被判电汇与证券欺诈罪。一段卡车靠下坡滑行而非自驱的视频被曝光,更是让外界对其技术真实性产生强烈质疑,极大地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其次,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如今的电动汽车市场,特斯拉、蔚来等企业不断崛起,竞争异常激烈。就氢能卡车领域而言,全球范围来看,各国都在积极布局,戴姆勒、沃尔沃等传统车企也在大力投入氢燃料电池重卡研发,Nikola 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面临着重重挑战,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存在关键技术性能指标有待提升的问题,氢燃料电池系统体积功率密度、寿命、低温启动、储氢方式、制氢效率等技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这也制约着 Nikola 这类企业的发展。
再者,公司内部经营管理问题也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高管频繁变动,管理层不稳定,使得企业的正常运营受到严重影响,战略决策难以有效执行。
Nikola 的破产,为整个氢能和电动卡车行业敲响了警钟。一方面,它提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诚信,以真实可靠的技术和产品赢得市场和投资者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让行业内其他企业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保持稳定的经营管理团队,才能在风浪中稳步前行。
虽然 Nikola 走向了破产,但氢能和电动卡车行业的发展不会就此停滞。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一行业仍充满机遇与挑战。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 2022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提出有序推进氢能交通领域示范应用,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氢能产业的发展 。并且,现阶段全球都在加大对氢能技术研发的投入,努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降低成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他企业能否从 Nikola 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突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