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免费用电三小时,澳政府“奇招”激活过剩光伏
为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降低电网负荷并让更多居民共享光伏的红利,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近日宣布,将自2026年7月起在部分地区推出“共享阳光”(Solar Sharer)新政策,为数百万居民用户每天提供最多三小时的免费用电时段。
“共享阳光”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时段性免费”引导用电习惯调整。能源零售商需在每天上午11时至下午2时(太阳能发电峰值时段)提供至少三小时免费用电,此时间段全国批发电价常因出力过剩降至零甚至负值。只要是试点地区符合条件且家中装有智能电表(smart meter)的用户,无需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即可在免费时段运行空调、洗衣机、电动车充电桩等设备。
免费时段不会自动生效,需用户主动参与。符合条件的家庭需向电力供应商申请包含“共享阳光”方案的电价套餐,同时需借助智能家电的定时功能(如提前设定洗衣机中午启动),才能最大化节省电费。澳大利亚气候变化与能源部长克里斯・鲍恩(Chris Bowen)强调,这一设计旨在“让每一缕阳光都能为居民用户供电,而非白白浪费”,且确保没有安装光伏设备的居民也能共享可再生能源红利。
新政策的推出,可以说是应对澳大利亚能源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选择,而其运行需要依托成熟的电价监管体系。
从现实背景看,澳大利亚分布式光伏已突破420万套,总装机容量达26.8吉瓦。白天尤其是中午时段的发电量经常超出用电需求,批发电价频繁降至零或负值。但与之相反,夜间及清晨的用电高峰时段,电价却持续上涨,形成白天电多浪费、晚上电少价高的失衡局面,不仅推高电网调峰成本,也制约可再生能源价值释放。
“共享阳光”计划正是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负荷转移,破解这一矛盾。
与此同时,新政策也深度依赖“默认市场报价(DMO)”机制,计划首轮试点锁定新南威尔士州、南澳大利亚州及昆士兰东南部,核心原因是这些地区适用由澳大利亚能源监管局(AER)制定的DMO体系。
DMO由批发、网络、环境、零售成本及合理利润构成,批发成本在DMO中约占31%–45%,零售成本占比约6%–16%,这种设计保护了未主动换约用户的权益。与此同时,以DMO体系为基础的零售合同里更易实现技术性对接(零售商在DMO约束下更容易推出与标准合同捆绑的“免费用电窗口”)。作为年度电价上限与参考价,DMO覆盖三州的住宅及小型商业“默认合同”用户,为那些“不主动更换电价,即留在“默认计划”的用户提供价格保护(上限),并作为市场报价的参考基准,促使市场竞争与价格透明化。
而其他州因电价监管由州级机构负责,暂未纳入计划首轮范围。
政策公布后,不同群体的反应出现分化。支持者主要来自民生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其中,澳大利亚智慧能源委员会(Smart Energy Council)认为,计划为“承受生活成本压力的家庭带来实在利好”,其政策主管大卫・麦克尔里亚(David McElrea)更直言“太阳不会给你寄账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方面也强调,从长期来看,用电负荷向白天转移能够平抑晚间电价、减少电网升级成本,最终让所有用户从中受益。
反对与担忧的声音则集中在能源行业。澳大利亚能源委员会(AEC)首席执行官路易莎・基尼尔(Louisa Kinnear)批评政府事前缺乏充分沟通,认为这一做法可能削弱行业信心,尤其是中小型零售商需要重新评估对冲策略、市场风险与网络成本,恐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面对行业的质疑,能源部部长鲍恩回应称,消费者利益永远排在首位,即便政策会压缩企业利润,政府也不会道歉。
对于新政的潜在影响,其争议核心集中在电价时段间的平衡问题,即免费时段的成本是否会转嫁到其他用电时段。
Goanna Energy咨询公司的能源顾问马克・怀特(Marc White)表示,若没有政府补贴支持,售电商很可能通过提高早晨或傍晚时段的电价,来弥补免费时段的成本损失,进而形成“时段性价格转移”。维多利亚能源政策中心主任布鲁斯・芒廷(Bruce Mountain)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能灵活调整用电习惯的家庭会明显受益,但未参与者未必能看到电费账单下降。芒廷同时预测,由于这项政策具备较强的政治吸引力,未来极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唯一的例外或许是塔斯马尼亚州——该州电力供应以水电为主,不存在中午太阳能过剩的问题。
有观察者认为,“共享阳光”计划的意义远超短期电费优惠,更是澳大利亚能源转型中的一次制度创新。它通过在监管体系内嵌入市场化信号,让用户从被动用电转向主动参与电力平衡,实现清洁能源利用与需求侧管理的深度结合。
下一阶段,澳大利亚政府计划于2027年前与未覆盖州协商,推动政策覆盖到全国。而行业层面,AGL、Red Energy等能源零售商已自发推出类似的白天高峰时段免费电力产品,为政策全国落地奠定基础。若执行到位,这一计划不仅能提升太阳能利用率、降低电网运行成本,还有可能加速智能家电、家庭储能等产业发展,为澳大利亚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提供需求侧支撑。
文章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