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布局构筑锂电材料竞争“护城河”
锂电材料企业竞争日益“升维”。
新产业周期下,动力电池企业以单个基地数十GWh、甚至百GWh的级别扩张,受此强劲带动,锂电材料市场需求不断攀升,材料企业迎来重大利好。
与此同时,镍、钴、锂等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企,且供应吃紧,锂电材料企业成本上升,竞争加剧。
机遇与挑战共存,重塑着竞争赛道。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锂电池关键材料领域竞争日益升维,众多企业纷纷筹谋一体化布局,以构筑自身竞争“护城河”。
正极材料
三元前驱体方面,GGII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43万吨,同比增长80%;预测2022年中国三元材料出货量仍将继续增长。这无疑带动三元前驱体市场需求上涨。
面对确定性的市场需求,包括中伟股份、格林美、华友钴业、邦普循环、道氏技术、科隆新能源、芳源股份、帕瓦股份等企业都在大规模扩充三元前驱体产能,并从前驱体向上游硫酸钴、硫酸镍、镍豆、镍矿和下游废旧电池循环回收领域延伸,以保障原料供应稳定、降低采购成本。
磷酸铁锂方面,其产业链供给趋紧,库存维持低位,叠加原材料碳酸锂、磷酸等价格上涨,磷酸铁锂产品价格持续上行,由 2020下半年低点3.4万元/吨涨至目前的15.5万元/吨,涨幅超3.5倍。磷酸铁作为大部分磷酸铁锂产能的前驱体,表现与磷酸铁锂相当一致,价格亦处于上行通道。
基于此,包括富临精工、湖北万润、德方纳米等均向上延拓LFP原材料布局。如湖北万润与龙佰集团合建磷酸铁,并锁定硫酸亚铁等上游资源;富临精工入股恒信融谋局盐湖提锂,拓宽原材料供应链;德方纳米新建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等。
负极材料
能耗“双控”政策下,多地相继限电限产,锂电产业链也被部分波及,而石墨化因高能耗首当其冲,产能受限供需缺口拉大,逐步成为制约负极材料产能释放的瓶颈。
价格方面,目前石墨化加工费主流价格在2.8万元/吨-2.9万元/吨,部分厂家加工费达3万元/吨以上。考虑到其供应紧张程度仍未缓解,供需缺口逐步拉大,预计短期内加工费仍将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为应对石墨化价格上涨、供应吃紧,璞泰来、杉杉股份、斯诺、中科星城、江西正拓等人造石墨负极头部企业均在加速扩产石墨化产能及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并同步加快上游供应链的纵向整合,以最终实现从原料针状焦的供应、负极材料前工序造粒、中间环节石墨化加工、碳化包覆到负极材料产成品的一体化负极材料产业链布局。
电解液
随着动力电池新周期的到来,强劲的下游市场需求只增不减,电解液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吃紧,电解液成本持续走高。面对此情形,构建溶剂、添加剂、电解质等原料配套闭环,纵深一体化布局可构建自身竞争优势。
例如,新宙邦已经在新型锂盐、溶剂、添加剂有核心产品及技术优势,做了较为全面的上游一体化布局,自建包括新型锂盐、碳酸酯溶剂和添加剂产能;天赐材料着力扩充锂电材料产能,提升液体六氟磷酸锂、添加剂、新型锂盐自供比例,夯实一体化产业链战略布局。
隔膜
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热,动力电池需求增长带动隔膜需求量攀升。GGII数据,2021年中国锂电隔膜出货达78亿平米,同比增长超100%;但在供给方面,GGII预测2022年隔膜材料仍将维持供求偏紧态势,价格出现小幅上涨。
面对供不应求的隔膜市场,包括星源材质、沧州明珠、璞泰来、恩捷股份等企业都开启产能扩充模式,同时新进入者增多,竞争日益激烈。
在此情形下,“湿法隔膜+涂覆”基本成为湿法龙头企业产能扩张的标配,甚至还有部分企业发力构建从隔膜基膜、涂覆材料、涂覆设备到涂覆加工的产业一体化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