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网侧储能短暂叫停!散装江苏,各显神通
散装江苏终于也影响到我们能源行业了!!!
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热乎”的话题。江苏省发改委最近下发了一份名为《关于优化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苏发改能源发〔2025〕748号),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乍一看是利好,可内部还有乾坤。
简单来说,这份文件释放了两个核心信号:
权力下放:今后,额定功率30万千瓦以下的电网侧储能项目,由各设区市发改委自己审批,不用再报省里了。
补贴调整:市里自己批的项目,要自己研究支持政策,省级层面明确的电价政策,新项目不再享受。
好家伙,这操作是不是很有“散装江苏”内味儿了?“十三太保”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储能新时代,似乎真的要来了。这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且听我为您细细道来。
30万千瓦,下放的权力有多大?
在储能行业,我们常听到的是100MW/200MWh或200MW/400MWh时的项目。而30万千瓦,通常对应的2h系统就是600MWh的储能电站,3h系统就接近单体GWh系统的储能电站了。这是什么体量?我特意查了一下,一座220千伏变电站的单台主变压器容量最大的是24万千瓦。这意味着,一个30万千瓦的储能项目,其容量已经超过了一台220千伏主变上限,至少要两个间隔,从电网调度的角度看,确实已经达到了需要省级层面协调的规模,但过于占据公共资源了。
如今,这份审批权直接下放到市级,可以说给地方的自主权相当大了。但权力的背后,又是什么样的现实呢?
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江苏省的电网侧储能,可能已经阶段性过剩了。
有不完全统计显示,到2024年底,江苏全省的新型储能累计并网规模已经达到了665万千瓦。 我们再回溯一下开启江苏电网侧储能大发展的关键文件——《关于加快推动我省新型储能项目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苏发改能源发〔2023〕775号)。
这份文件曾定下目标: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规模达到500万千瓦。 结果呢?2023年发的文,2024年底就超额完成了任务。不得不说,当初制定规划时,可能还是低估了“江苏储能制造天团”的实力。
短短两年,任务完成不说,还跟省里争取到了“审批权限从5万千瓦直接跃升到30万千瓦”,但最核心的变化是:地方批的项目,不再享受省里的电价补贴了! 这真是妥妥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
没了“省补”,储能的路怎么走?
回顾一下过去省级电价政策:
尖峰放电:每年4个月的尖峰电价期间,充电电量按0电价计算,放电则按燃煤标杆上网电价0.391元/千瓦时结算。
保底调用:承诺一定的调用次数,给项目一个保底收益。
电价补贴:还有逐年退坡的度电补贴,从每度电5毛补贴到3毛。
有保底、有补贴,这曾是吸引大量资本涌入江苏储能市场的重要原因。
现在,新项目没了省级电价政策,盈利模式瞬间变得瓦解,如果充电按照用户电价缴费,放电按照现货价格,这电价明显倒挂嘛。毕竟,十三个地级市并没有电价的制定权。你说苏州有钱,想自己补贴电价差,不好意思,这得全省一盘棋,市里说了不算。
抱怨无用,出路在哪?
危中有机,如果是个乐观派,看看未来有没有商机
“关上一扇门,必然会打开一扇窗。” 省级补贴的“急刹车”,或许也为市场化探索踩下了“油门”。
机遇一: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尤其是调频市场
一直以来,国网区域的调频市场相对保守。但我们都知道,在南方电网,尤其是广东,火储联合调频项目曾创造过“8个月回本”的业内神话。
江苏作为国网的“改革先行示范区”,在电网侧储能趋于饱和的背景下,会不会适度放开辅助服务市场,尤其是价值更高的调频市场呢?如果参照南网的经验,调频储能的调度顺序通常是电源侧储能、独立储能,再到共享储能。一旦这个口子打开,对于存量和新建储能项目而言,将是一个全新的、巨大的盈利空间。当然,这依然是“靠政策吃饭”,我们拭目以待。
机遇二:融入本地虚拟电厂和零碳园区建设
另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方向,是将电网侧储能与本地的产业需求深度绑定。
虽然目前这还是一个“饼”,但深圳等地在全交易品种的虚拟电厂上的探索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如果江苏各市能够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负荷特性、新能源消纳需求和产业规划,将大型储能电站作为构建“零碳园区”或“绿电园区”的核心资产,那么其经济性也会有一定的改观。
例如,一个城市可以根据本地高新产业园区的绿电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和审批电网侧储能项目,主要服务于园区内的绿电交易、负荷管理和电能质量提升。这种模式对地方发改委的规划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如果能做好,不仅能盘活储能资产,更能实实在在地推动地方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我相信,届时省里也一定会出台相应的电价支持政策。
结语
总而言之,江苏这次的政策调整,短期内肯定是叫停了,但也是倒逼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
希望眼下的“阵痛”是为了长远的健康发展。接下来,就看“十三太保”如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政策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