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企业“差异化”发展寻突破
近日,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瑞浦兰钧等多家动力、储能电池领域企业先后披露2024年的业绩情况。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盈利情况整体呈现出喜忧参半的态势。
有业内人士表示,财报背后,反映出电池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及盈利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当前,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场景正为电池企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未来具备市场响应能力、垂直整合能力,且建立起差异化优势的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 业绩分化
结合各家电池企业业绩表现来看,宁德时代依然占据龙头地位,2024年营业收入为3620.13亿元,但同比下降9.7%;归母净利润为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1%。分业务看,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营收分别同比下降11.29%和4.36%,毛利率分别同比增长5.81%、8.19%。对此业内有分析认为,宁德时代在去年营收受电池价格下滑影响有所回落的情况下,净利润却实现两位数增长,展现出其在成本管控上的显著优势。
中创新航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77.52亿元,同比增长2.8%;年内利润为8.44亿元,同比增长93%。具体来看,去年该公司来自动力电池的收入为195.51亿元,同比下降12.1%;来自储能系统产品及其他收入达82亿元,同比增长72.4%。
也有部分电池企业在2024年呈现亏损状态。其中,鹏辉能源同比由盈转亏,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65亿元—2.32亿元,上年同期盈利4310.20万元;瑞浦兰钧亏损收窄,2024年营业收入达177.96亿元,同比增长29.4%,而净利润亏损收窄至13.53亿元,同比减亏30.4%。
清晖智库创始人、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池企业业绩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能力存在差异。2024年碳酸锂价格经历大幅波动,电芯价格下降,成本控制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险、保持盈利水平。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电池企业而言,成本、产品质量、规模等已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曾表示,电池厂在2023年已经出现分化,2024年将会是分水岭。电池厂财务状况也会成为客户的重要考虑因素。二线电池企业,应该回归到行业最本质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
■■ 多维度突破
宋清辉预计,今年电池行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洗牌的本质是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过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领先、成本控制能力强、客户资源丰富、全球化布局完善的龙头企业将更具生存和发展能力,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激烈竞争下,电池企业正多维度寻求突破,不断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及制造工艺等方面探索,同时积极攻坚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电动船舶等其他细分市场,挖掘潜力赛道机遇,以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整体来看,在全面电动化需求浮现、产能利用率提升以及技术突破等多重因素驱动下,电池行业整体市场行情呈现回升态势。东方证券认为,自2022年初以来,锂电行业虽然经历了业绩连续下滑,但目前上游资源的见底、行业的出清与整合以及加工费和产品结构的改善,有望支撑行业利润。考虑动力、储能、出口等不同链条的需求,2025年锂电需求有望保持增长。
宁德时代在近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国内动力市场方面,目前中国市场电动化率突破50%,到2030年,市场电动化率有望提升至80%—90%,中长期来看,电动化率提升的确定性愈发明显。储能市场方面,随着储能支持政策进一步出台,如新能源全面入市推动电力交易更加市场化,长期来看利好市场。随着算力中心需求的带动,储能电池市场增速可能更快。
■■ 出海掘金
总体来看,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技术、产能和客户资源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的龙头企业将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规模效应,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保持稳健经营。
针对电池行业格局走势,宋清辉分析称:“少数几家技术和规模领先的电池企业预计将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未来,为保障原材料供应、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电池企业或持续加强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整车企业的合作,进行垂直整合。”
从发展趋势来看,全球化布局也已成为电池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InfoLink数据显示,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前五名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海辰储能、中创新航。相比之下,日韩企业在储能领域的竞争力明显下滑,韩系厂商三星SDI和LG新能源由2023年的第六、第八跌至2024年的第十、第十一。
宁德时代表示,海外动力市场方面,今年1—2月欧洲市场表现良好,印证了欧洲市场向好趋势不变。欧盟调整了短期碳减排阶段性目标,但并未改变电动化的长期目标,政策调整更多是为车企阶段性减负。随着更多有竞争力的车型逐步推出,欧洲市场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整体而言,中长期全球动力市场增长趋势确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不过,电池企业海外扩张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国际市场竞争或进一步加剧,并且部分国家贸易壁垒举措的出台也将对企业形成考验。电池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地化研发、绿色供应链建设,以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本文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