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储能市场:美国规划完成率大幅好转,欧洲装机仍处低谷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技术中心,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前列。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储能技术在新加坡的能源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深入分析新加坡储能市场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新加坡经济概况
根据最新的数据,新加坡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2.7%,这是18个月以来的最快增速。这一增长延续了2023年第四季度2.2%的扩张趋势,显示出新加坡经济在疫后复苏中的强劲表现。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整体经济表现良好,尽管面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但新加坡依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新加坡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24年第一季度达到了133,979.90百万新元,反映出该国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活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新加坡的GDP在2023年和2024年均显示出积极的增长趋势,预计2024年的GDP增长率将在1.0%到3.0%之间。
新加坡基础设施,电力结构及发展规划
新加坡基础设施完善,其集装箱码头、机场服务在全球名列前茅,并且拥有亚洲先进的宽频互联网体系和通信网络。
公路
总里程9530公里,高速公路1116公里(截至2021年底)
实施车辆配额制和电子道路收费(ERP)
机动车保有量约98.9万辆
靠左行驶,与马来西亚陆路相连
铁路
地铁网络245.3公里(2021年)
多条新线路规划中
空运
樟宜机场为主要国际机场,多次获评世界最佳机场
2023年连接49个国家和地区的148个城市
海运
新加坡港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口
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3730万标准箱
世界第一大燃油供应港
电信
移动电话用户956万户,其中5G用户124.2万户(2022年12月)
2020年开始推出5G网络
电力
以火电为主,天然气发电占95.6%(2020年)
总装机容量12582兆瓦(2020年3月)
先进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进一步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持。这种良性循环使新加坡能够保持其作为全球领先经济体之一的地位。
新加坡的电力结构在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能源组合的多样化和可持续性目标的推进。根据最新的数据,2023年新加坡的电力生产主要依赖天然气,占比高达94.3%。天然气被视为最清洁的化石燃料,因其相对较低的碳排放特性而受到青睐。
新加坡的能源组合中,天然气的占比非常高,而其他能源来源如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相对较低。具体来说,煤炭的占比仅为1.3%,而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则占0.2%。尽管新加坡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但政府仍在积极探索低碳氢气和进口电力等新选项,以实现2050年电力部门的去碳转型目标。
展望未来,新加坡计划在2035年前逐步增加氢气的使用,所有新建和改造的发电厂需具备至少30%的氢气兼容性。这一政策旨在推动电力结构的进一步多样化,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此外,随着区域电网的建设,新加坡也在考虑从邻国进口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以增强能源安全和可持续性。
2017年2月,新加坡FEC提出七大战略规划未来5-10年经济发展,深化国际联系,掌握精深技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数字能力,打造互通都市,实施产业转型蓝图,促进创新与增长。报告指出通过三途径落实:保持开放互联、掌握精深技能、加强劳资政合作。目标为年增长2%-3%。
2021年5月,FEC制定《ITM 2025》,强化三方面,与《研究、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结合,继续EST工作,开辟疫后复苏之路,专注就业和技能,提升生产力和工资。
2021年4月,新加坡提出SINGA法案,允许借贷900亿新元资助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轨道交通上,2021年地铁网络达245.3公里,2030年目标为360公里,80%居民10分钟内可达站点;航空上,樟宜机场T5航站楼2025年动工,2030年代中期竣工,运力将达8000万人次/年,中新互免签证后,航班量恢复至疫前水平,客流量增长10%;港口上,大士港口分四阶段建设,2040年完工,年处理能力将达6500万标准箱,2022年9月首阶段3个泊位启用;公交巴士,2012-2018年新增80个站点,1000台车辆,2040年前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水,预计2060年日用水量达7.6亿加仑,是现在的两倍,目标为新生水满足55%需求,海水淡化满足25%需求。
新加坡投资环境,要素成本
新加坡投资环境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政治社会稳定、商业网络广泛、融资渠道多样、法律体系健全、政府廉洁高效。在美国康纳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报告中,新加坡综合指数排名第5位,比上年上升2位。单在创新投入方面,新加坡高居榜首。
新加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注重利用跨国公司提高创新实力,鼓励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建立研发中心;二是注重建立开放型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减少人才流动壁垒,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到来;三是注重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动,鼓励小微企业“走出去”;四是注重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融合发展,强调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应用;五是注重采用补贴、税收减免、设立基金等渠道促进创新投入;六是注重创新基础环境建设。
新加坡自然资源短缺,部分水、气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电价也与国际油价波动密切相关,水、电、气价格每季度或每半年随市价调整一次。
2022年,新加坡居民月工资中位数(含公积金)5070新元。截至2022年底,新加坡劳动力总数达389.8万人,总失业率已经降至2.1%,居民失业率也降到了3.1%,岗位空缺达11.7万个。当地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高,长期接受各类专业技能培训。
据2023年1月新加坡人力部发表的《2022年劳动市场报告》,随着边境开放、防疫措施大幅放宽带动经济复苏,新加坡2022年劳动市场比前年显著改善。《2022年劳动市场报告》预估数字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总就业人数增加了4.74万人(不包括外籍帮佣)。
受国内劳动力供应不足及结构性供求失衡影响,新加坡对外籍劳务需求很大,外劳是新加坡的主要就业力量之一,占新加坡劳动力总数的近四成,主要分布在服务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海事业。截至2022年末,在新外劳总数142.42万人。为推动经济转型,新加坡政府近年来推出提高生产力计划,推动生产力导向型经济重组,收紧外劳政策,包括继续减少外劳配额、提高外劳税;新启用专业人士雇佣框架;提高雇佣准证(EP)、S准证(SP)申请门槛。
新加坡土地及房屋价格因地段和类型而异,组屋价格可查询新加坡建屋局网站(www.hdb.gov.sg),工业厂房和工业用地价格可查询新加坡裕廊工业管理局网站(www.jtc.gov.sg)。
新加坡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
在新加坡发布的《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中,将绿色经济作为蓝图的五大支柱之一,绿色经济发展将成为新加坡经济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对产业进行绿色改造,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绿色发展蓝图由教育部、国家发展部、永续发展与环境部、贸工部和交通部五个政府部门联合主导,各自负责经济、环境、能源、地理等方面有关工作。
在能源领域,太阳能使用迅速增长,2030年目标为70%组屋顶装太阳能板,登格蓄水池浮动太阳能系统2021年投入运作。建筑业,2005年推出"绿色建筑标准计划",2020年底43%建筑获绿色标志认证,2030年目标为80%建筑获绿色认证。交通,2020年起60辆电动巴士投入服务,预计每年减少78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金融, 2020年成立新加坡绿色金融中心(SGFC),已发行约180亿新元绿色贷款,109亿新元绿色债券,2020年绿色贷款增长65%,绿色债券发行约35亿新元,多家银行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国际参与,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加入多个国际气候协议,2012年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小组。
新加坡是前20个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呈长期减排发展策略的国家之一。政府承诺新加坡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每年6500万吨的顶峰水平,目标是到2050年从顶峰水平减半,并争取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零排放。2021年2月10日,新加坡政府公布《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为城市绿化、可持续生活和绿色经济各方面制定明确目标,希望推动公共领域、企业和个人在未来10年朝永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新加坡与绿色经济有关的法律有《资源可持续性法案》( Resource Sustainability Act)、《节能法案》(Energy Conservation Act)、《环境保护和管理法》(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ct)和《公园和树木法案》(Parks and Trees Act)等。建设局在《建筑管控法》《建筑管控(环境可持续)条例》和《现有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守则》中,对新建建筑、建筑翻新工程的绿色标准进行了规定。2018年3月,新加坡通过《碳定价法》(Carbon Pricing Act),2019年1月1日生效,成为东南亚第一个引入碳定价的国家。2019年至2023年,新加坡碳排放税税率为每吨温室气体5新元,到2030年将提高至10-15新元。
新加坡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新加坡的储能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受到可再生能源增长和政府政策的推动。根据最新的市场分析,新加坡的电池市场在2022年估计价值为3.653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3.36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7.6%。新加坡的储能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参与。根据最新的报道,新加坡能源市场局(EMA)与胜科工业(Sembcorp)合作,推动储能系统的部署,旨在通过试点计划加速这一进程。
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EMA)正在积极推动储能系统的部署,以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2022年,EMA投运了Sembcorp储能系统,200MW/285MWh的电化学储能电站,旨在为电力系统提供必要的灵活性资源,是东南亚最大的储能系统项目 。此外,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增加,储能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太阳能发电方面。根据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EMA)的计划,到2030年,新加坡将致力于将其转变为可持续能源和化学品公园,逐步增加岛上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Sembcorp储能系统于2022年12月开始运行,日均最大储能量为285 兆瓦时。该系统获得设计的目的在于储存剩余的电力并可传输到国家电网系统,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太阳能中断现象。各片巨型的磷酸铁锂电池被安装在裕廊岛2公顷的面积上,并分两个地点进行安装。该系统的建成,新加坡将实现储能量达200兆瓦时的目标。到2025年,新加坡计划将装机容量增加至1500兆峰瓦,并在未来五年里将装机容量提高至少2000兆峰瓦。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面临着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为了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绿色发展目标,新加坡已经开始实施多个储能项目,这些项目旨在提高能源效率,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并增强电网的稳定性。目前,新加坡已经开始实施多个储能项目。
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EMA)也正在推动大规模电池储能系统(ESS)的部署。这个项目计划到2025年安装至少200兆瓦的储能容量。这些大型电池系统将帮助平衡电网负荷,特别是在太阳能发电量波动较大的时候。例如,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多余的太阳能可以存储起来,在晚上或阴天时使用,从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同时,新加坡正在探索创新的储能技术。比如,他们正在研究使用氢能作为长期储能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氢能可以通过电解水产生,在需要时再转化为电能,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季节性的能源储存。另外,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也在开发新型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以提高储能效率和安全性。
另外,新加坡正在推动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应用。这包括在商业建筑和住宅区安装小型储能设备。例如,新加坡建设局(BCA)正在鼓励开发商在新建的绿色建筑中集成储能系统,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能源自给率,还可以在电力需求高峰期减轻电网压力。
此外,新加坡还在探索利用电动汽车电池作为移动储能单元的可能性。通过智能充电和车辆到电网(V2G)技术,电动汽车可以在停放时为电网提供额外的储能容量,这不仅可以提高电网的灵活性,还可以为车主创造额外的收入。
以及,新加坡正在加强国际合作,以推进储能技术的发展。例如,他们与澳大利亚合作,研究如何通过海底电缆输送和储存可再生能源。同时,新加坡也在与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探讨跨境能源储存和交易的可能性,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每年从印尼进口2GW的绿色电力。这些项目不仅包括太阳能光电(PV)系统,还涉及电池储能系统(BESS),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稳定供应。此外,政府还计划在印尼建设超大储能系统,以增强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而新加坡在绿色金融方面也处于东南亚的领先地位,这为跨境电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政府制定了渐进的计划与政策,旨在发展再生能源产业,促进区域内的电力互联互通 。通过这些措施,新加坡希望在2050年前实现电力部门的去碳转型,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新加坡的储能市场正处于上升阶段,主要受到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的推动。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储能系统的经济性逐渐增强,这为市场的扩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国际能源开发商也在积极进入新加坡市场,寻求与本地企业的合作机会,以共同开发储能项目。
新加坡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的支持政策为市场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政府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至少2GW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这将进一步推动储能市场的需求。同时,随着绿色意识的提升,市场参与者也在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环保要求。
然而,新加坡在发展储能市场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土地限制和技术整合问题 。随着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在技术和成本控制方面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此外,储能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需要高昂的初始投资,这可能会对一些企业构成财务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EMA正在探索创新的解决方案,以便更有效地部署储能系统。同时,东南亚地区的电力市场也在逐步开放,预计将进一步促进储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而新加坡作为亚太的技术创新中心,也有机会引进和测试最新的储能技术。例如,华为等国际公司正在将其在数字信息技术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储能系统中,推动全球储能高质量发展。新加坡也利用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成为东南亚地区储能技术和市场的枢纽。通过与邻国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合作,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分享技术和经验。
同时,储能系统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如能源即服务(Energy-as-a-Service)、虚拟电厂等。新加坡的创新环境有利于这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施。
随着储能市场的增长,新加坡有机会发展本地的储能产业链,包括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环节,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技术自主性。
新加坡储能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全球储能市场的增长趋势和新加坡的政策支持,可以预期新加坡的储能市场在未来5-10年内将保持快速增长。
首先,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系统(ESS)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预计到2030年,储能系统将成为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最新的市场分析,储能系统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显著扩大,尤其是在电力需求高峰期间的应用。
其次,技术创新将推动储能市场的发展。新加坡的储能技术正在不断进步,尤其是在锂电池和氢能储存方面。华为等公司在新加坡举办的全球储能峰会上,展示了其在智能光伏和储能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这将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此外,政策支持也是推动储能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EMA)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储能系统的部署和应用。这些政策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同时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最后,市场结构的变化也将影响储能市场的未来。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自由化,新加坡的电力零售市场正在经历重组,这为储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储能市场中,推动行业的竞争与创新。
另外,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将为新加坡储能市场带来更多机遇。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能够吸引全球的投资和技术,促进本地储能市场的创新与发展。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新加坡可以借鉴先进的储能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加速本地市场的成熟。最近,天合光能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达成了研发合作,旨在推动储能电池产业的技术创新。这一合作将有助于双方在储能技术领域取得更有价值的进展,特别是在电池技术的研发上。重庆大学的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揭牌,也标志着中新两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合作。这一平台的建立将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推动储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2023年举行的eScience国际峰会以“低碳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强调了全球在新能源转换和储存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这表明新加坡在推动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中资企业出海新加坡储能重大项目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加剧,中资企业在新加坡的储能项目逐渐增多。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推动新加坡的能源转型,也为中资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中资企业在新加坡的储能项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合作:中资企业与新加坡本地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先进的储能技术。例如,磷酸铁锂电池因其安全性和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于新加坡的储能项目中。
项目投资:中资企业积极参与新加坡的储能项目投资,推动了多个大型储能项目的落地。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新加坡的能源安全,也为中资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新加坡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项目的支持政策为中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与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的合作,中资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从而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
2024年初,《人民日报》专题报道18个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方案的绿色“一带一路”十周年创新理念与实践案例,由远景能源提供智慧液冷储能系统的新加坡裕廊岛储能项目位列其中,也是18个案例中唯一的储能项目。新加坡裕廊岛储能项目位于新加坡裕廊岛,总规划容量为200MW/200MWh,是新加坡及东南亚最大的储能项目。项目分为Sakra和Banyan两个站址建设,各规划容量100MW/100MWh,其中Sakra项目由远景能源提供全套智慧液冷储能系统,Banyan项目由远景提供智慧能量管理系统。
2023年永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DTCN(德泰储能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以700万美元收购和认购VN(Vnergy Pte. Ltd.),一家与NUS(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科技初创公司的合计70%股权。VN拥有NUS王庆教授发明的全钒液流电池固态储能等技术专利使用权,新一代高密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在热稳定性、能量密度和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行业领先优势。永泰通过此次投资获得了行业领先的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加快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领域的技术迭代,提升在全钒液流电池市场的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推动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发展,有助于成为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领先和龙头标杆企业。这个项目展示了中资企业在新加坡高科技储能领域的重要布局。永泰通过其新加坡子公司DTCN投资VN,不仅获得了先进的全钒液流电池技术,还与NUS建立了间接的研发合作关系。这种投资模式既利用了新加坡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又为中国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提供了新的途径。
新加坡储能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尽管面临土地资源限制、技术选择等挑战,但政府的积极支持、技术创新和区域合作机会为市场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未来,随着技术进步、政策完善和商业模式创新,新加坡有望成为东南亚地区储能技术和市场的领导者。
储能系统不仅将在新加坡的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还将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然而,要充分实现储能技术的潜力,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持续努力和密切合作。
通过克服当前面临的挑战,抓住市场机遇,新加坡有望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建设更加可持续、智能和弹性的能源系统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