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困局:2800GWh规划产能撞上266GWh全球需求
储能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始于“双碳”目标的政策红利。从2021年开始到2024年,国家及地方出台超300项支持储能发展的政策,推动储能装机量。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蜂拥而入,就拿2024年来说,整年度新增储能企业将近9万家,以至储能行业总企业数达29万家。
产能过剩-产能狂飙的副作用
企业疯狂增长的背后,则是资本的疯狂涌入,2024年度储能电池项目投资总额突破了1.24万亿元,规划产能2800GWh,相当于全球需求的10倍以上,如此大的产能规划,在短短几年的纯那个发展过程中出现,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看,增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产能过剩,也是当下的直接问题。
而产能过剩就是政策驱动快速扩张的副作用。储能刚开始的时候,不管是企业,还是地方ZF,大量低效储能电站建成后闲置,利用率不足10%。储能的盲目扩张,最终形成“产能堰塞湖”——2024年中国储能电芯实际产能利用率仅35%,库存积压严重。
供需失衡引起的价格战
去年的储能价格相信大家都知道,以至于好多储能企业都将目光转到了国外市场。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24年,储能电芯价格从0.9元/Wh暴跌至0.3元/Wh,部分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价(0.37元/Wh)抛售,导致全行业利润蒸发。中小企业在成本劣势下率先出局,而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也只是通过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勉强支撑。
价格战的背后还隐藏着质量风险,行业内的朋友都清楚,所有产品都在做极致降本,极致降本的背后,整体产品的质量问题,必将是后期出现的主要问题,当然,这部分主要就是运维方面的问题了,后期我们也会重点分析这一方面。
企业为压缩成本,采用低质电芯和“拼凑式集成”方案也是屡见不鲜,这也直接导致储能系统故障频发。故障频发的背后,也是ZF对于安全隐患的重视也是日益增加,对于储能的安全认证门槛也进一步提高,为此政策要求热失控预警≥30分钟、通过CNAS认证等等一系列政策,而这也将进一步淘汰了80%的低端玩家,所以对于2025年,我们将会看到一大批储能公司离开我们的视线。
2025年,卷向全球
国内市场已经卷不动了,企业开始转向海外。目前中东和欧洲为主要市场,但是这些主要市场也是被储能头部企业抢占了,其他小企业想要分一杯羹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就有更多的企业将市场面向了非洲、东南亚等等,也是拼了。
当下欧美和中东的市场也不容易,美国对中国储能电池加征173%关税,也在迫使企业寻找替代市场;而欧洲方面对产品认证和电网适配性要求严苛,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重构商业模式也是势在必行;再说回中东,中东市场虽潜力大,但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环保合规等“暗礁”,所以对于想要在中东市场发展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提前多做调研。
如何破局?---技术、政策与市场协同
对于头部企业来说,每年大量的研发费用的投入,使得他们在技术方面相对于其他企业会有一个前沿性,这也使得头部企业通过差异化技术建立的自己的行业属性。就比如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CTS一体化的储能系统,将空间的使用率提升到了98%;再比如天合通过自研芯片+AI液冷技术,将系统的效率突破了95%。
2025年储能新政取消了强制配储,新政的实施,在行业内引起的波动也不小。新政的推动也是将储能收益从政策指导方转向了市场方。新政实施之后,对于储能的企业来说,市场的全面开放,也意味着竞争更加严峻,容量租赁+电力交易的模式,也越来越多的被重视起来。
剩者为王,技术为王
2025年将是储能行业大洗牌的开始,相关专家预测,未来3年或有80%-90%的企业被淘汰,对于从业者来时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长期而言,还能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集中度提升的情况下受益。
未来的技术红利可能: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新技术或成下一轮竞争焦点。
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产业链中已占据90%产能,如此大的产能占比,也将使得头部企业有望主导标准制定,而这将更有利于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的全面开放也将推动储能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发展,也必将使企业回归本质,深耕市场需求,如此才能在这红海浪潮中趟出一条路。
本文来源:菜鸟学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