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业绩承压,储能产业持续受“寒潮”冲击
近几年,储能行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从当前发展的现状看,一方面市场仍在快速扩张,进入2025年,头部电池企业纷纷开启新一轮扩产潮,以应对储能市场的持续增长预期。另一方面,行业内卷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不少企业陷入亏损的泥潭,尤其中小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若无法在差异化场景中突围,终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针对储能产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现象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固然有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政治环境日趋复杂条件下,资本寻找价值洼地带来的投机冲动的原因,但本质原因是“储能产业仍处于早期粗放的‘开荒阶段’,因此存在技术、产品、供应链以及资本等资源的错配和浪费。”
近期,储能领域电池企业,已有宁德时代、比亚迪、瑞浦兰钧、中创新航、孚能科技、鹏辉能源、海辰储能、派能科技、珠海冠宇、横店东磁、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等,超10家厂商披露了2024年的业绩情况,电池中国从中摘取了储能方面的业务进展,从这些数据中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窥知储能产业的主要发展“风向”。
01
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高增,部分电池厂商营收下滑
从储能电芯的出货量看,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储能电芯出货量达到170GWh,同比增长146%;美国、欧洲市场储能电芯出货量分别达到78GWh、50GWh。整体来看,2024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持续高速增长。
从装机量看,CNESA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177.8GWh,同比增长62%,锂离子电池仍为主导技术。2024年,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超100GWh,同比增长136%,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达到62%(以能量规模计)。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轮的产能潮持续扩张,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前两个月,储能规划新增产能已超332GWh,其中有282GWh为锂离子储能电池。该数字已远超去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同时业内也已基本形成新的共识,即中国储能产业已进入严峻的供需错配时代。
从上述储能领域电池企业近期公布的2024年业绩情况看,部分企业营业收入呈现下滑趋势,反映出“价格战”之下,储能电池厂商业绩承压明显。同时,也有企业实现净利润的逆市上扬,交出了比较亮眼的“答卷”。
以瑞浦兰钧为例,其2024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77.96亿元,同比增长29.4%,创下历史新高;净利润亏损大幅收窄至13.53亿元,同比减亏30.4%,业绩明显改善。据电池中国了解,2024年瑞浦兰钧动储业务实现了双增长,锂电池产品销量达到43.71GWh,同比增长124.4%。
锂电龙头宁德时代自2018年上市以来,营收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财报显示,2024年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总收入3620亿元,同比下滑9.70%;实现归母净利润507亿元、同比增长15%。但其储能系统业务却逆势上扬,实现营收572.9亿元,占其总营收的比例增长至15.83%,储能电池系统销量93GWh,同比增长34.32%。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宁德时代在2021-2024年连续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但近三年以来,其在全球储能电池行业的市占率分别为43.4%、40%、36.5%,处于逐年下滑的态势。有分析认为,这或与头部系统集成厂商为了防止电池厂商“一家独大”,转向培养其他电芯供应商有关。
横店东磁2024年实现营收185.59亿元,同比下降5.95%;全年归母净利为18.27亿元,同比增长0.46%。在海外户储市场战绩斐然的派能科技,业绩也正在滑坡,2024年其营业收入降至20.06亿元,同比减少39.19%;扣非净利润首现亏损4102万元,同比下降92.04%。
对于业绩下降的原因,派能科技表示,一是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行业增速放缓,下游企业持续去库存;二是行业竞争格局加剧,公司储能产品销售价格承压,导致营业收入下滑;三是受国际外汇市场波动影响,汇兑损益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派能科技的深层危机源自市场结构的脆弱性,其90%的收入依赖海外,欧洲户储增速呈现断崖式下跌,即便背靠“中兴”大树,派能科技若想扭转局面,还需在储能产品技术、经营模式上“精耕细作”。此外,电芯成本方面,派能科技外购电芯比例较高,不具备成本优势,有从业者表示“头部企业自研自产电芯的成本比外购低30%以上”。
02
二三线电池厂商艰难“求生”
中国储能领域电池企业凭借核心技术和供应链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在近期发布的多个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榜单中,中国锂电池企业占据了绝对优势。与此同时,韩国电池厂商如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等也展现出不俗的实力。
不过,从2024年年报数据看,SK On全年亏损1.12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5.7亿元);LG新能源、三星SDI两家企业的营收下滑均超过20%、净利润下降超过70%。不过三星SDI的储能系统业务2024年实现了逆势增长,并表示2025年其将进一步提升储能电池产能。
头部电池企业尚且“集体”承压,二三线电池厂商的日子则“愈发艰难”。行业数据显示,当前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储能型280Ah电芯)均价为0.304元/Wh,最低价为0.277元/Wh;方形磷酸铁锂(储能型314Ah电芯)均价为0.306元/Wh,最低价为0.272元/Wh;5MWh直流侧电池舱的平均价格为0.43元/Wh。
根据东吴证券此前分析测算,按照碳酸锂8万元/吨的价格测算,龙头磷酸铁锂电芯的成本预计在0.32元/Wh左右(不含税),而二三线厂商的成本则约为0.37元/Wh。
由此可见,大部分二三线厂商是在“赔本赚吆喝”,短期内将难以盈利,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也因此,行业共识正在形成——2025年储能行业将经历深度洗牌。甚至有观点认为,未来在储能某些核心领域,将有80%、90%的企业会被淘汰。
头部电池企业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此前表示,“电池厂在2023年已经出现分化,2024年将会是分水岭,电池厂财务状况也会成为客户的重要考虑因素。”并指出,一味采取低价策略的公司,难以击败具备顶尖制造水平的头部企业。卷价格不是主战场,而且不可持续。对于二三线电池企业,刘金成认为,应该回归到行业最本质、最基本的能力,即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杀价格战是没有前途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未来伴随新产能的释放与市场需求的降速,市场博弈与洗牌进程将进一步加剧。头部电池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将围绕“技术+市场+金融”等多维度展开新一轮深度较量,而对于二三线厂商的出路,有专业分析人士认为,要么绑定细分市场,要么被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