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积极构建产业生态,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式发展
江苏积极构建产业生态,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式发展
全省拥有氢能制造业重点企业超100家,2024年开票销售额340.0亿元。
3月28日,江苏省在张家港市举办全省氢能产业创新合作对接会。现场解读了今年初江苏出台了《江苏省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江苏省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两个文件,进一步排篇布局了全省氢能产业的发展。同时,启动了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建设(氢能)、张家港氢能产业链供应基地,发布了苏州市氢能技术创新中心第二期项目等,旨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为推动江苏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氢能产业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将氢能产业列入全省1650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产业链。目前,江苏省氢能产业链在全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形成了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拥有氢能制造业重点企业超100家,2024年开票销售额340.0亿元。
产业链较为完整。已经初步形成了制氢、储运、加氢、氢燃料电池、制氨制醇等较为完整的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链。在制氢装备制造领域,天合元氢、隆基氢能、考克利尔竞立等企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储运装备制造领域,国富氢能、中材科技(苏州)、中集圣达因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未势能源、江苏清能等企业技术研发和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方面也有众多企业具备较强实力。
创新资源不断集聚。集聚了国家氢能源汽车研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氢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4个,江苏省氢能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绿色氢基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6个,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创新体系。拥有中国科学院大化所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华昌—电子科技大学氢能联合研究院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
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扬州等地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苏州已集聚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和机构近100家,形成张家港氢能产业示范区和常熟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园两大主要的氢能产业聚集区。无锡集聚30余家氢能创新型企业及科研机构,形成了覆盖制氢加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等多领域的全链条发展格局。南京以中汽创智、清研华科、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为依托,已覆盖制氢装备、关键材料、氢储运、加氢站、氢燃料电池车等氢能产业各环节。常州市则努力打造氢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近年来,苏州市、南通市、盐城市、无锡市等地率先开展氢能产业示范应用,加氢设施布局已初步形成。南瑞继保等企业开发了新能源制氢整体解决方案,扬子石化、华昌化工等企业推动了氢气在化工生产中的深度应用,江苏沙钢、南钢、梅钢等企业正在推进氢冶金的研究与应用。全省已建成25座加氢站,累计推广约6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已覆盖公交、物流车、环卫车、重卡等领域。镇江船厂、无锡蠡湖增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探索了氢燃料电池在船舶推进系统中的应用,南京晨光集团、苏州溯驭等企业也在探索氢燃料在无人机和航天器中的应用。常州氢航科技配套船用氢动力系统的氢能游艇在常州市西太湖成功下水试航。
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江苏先后建设了省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成立省氢能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了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协同攻关,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赋能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检验检测平台的建设也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确保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近年来,张家港市将氢能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坚持以国内领先为目标,聚力打造氢能产业高地。全市氢能产业发展迅速,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氢能装备及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条不断完备。拥有氢能产业创新服务平台4个,建立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6个,成立了长三角氢能产业人才发展联盟。先后围绕输氢管道、氢能制储装备等领域搭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12家。全市集聚涉氢企业40余家,年产值超百亿元。
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张星介绍,作为未来产业的氢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今后,江苏省将结合本省实际,采取一系列扎实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巩固提升全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产业链,支持链主企业参与国家相关专项,开展联合攻关,省级层面滚动实施一批重大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围绕重点产业链急需突破方向,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大力建设创新平台。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快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发挥重大创新载体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创新载体赋能新能源集群活动;积极推广氢能装备应用。将氢能产业列入省“三首两新”重点领域,开辟服务绿色通道,加大首购首用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荐申报国家首台(套)推广应用目录、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支持企业打造“风光制氢”等融合系统解决方案,鼓励建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探索“绿氢”在工业领域替代应用,推动氢动力轨道交通、氢能动力船舶运营,支持氢动力飞机研发验证;加强筑峰强链企业培育。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潜力的“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加快形成以苏南为技术创新策源地、苏中苏北为核心产业联动协作区、沿海地区为融合应用前沿地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式发展。
(江苏省工信厅新能源产业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