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33亿!阳光电源,有些令人意外…
全球低碳经济浪潮下,阳光电源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435.33亿元,同比增长约40.3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长55.97%。
同时,半年报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营业收入约178.03亿元,同比暴增约127.78%,占营业收入比重约40.89%。
也就是说,储能业务已然成为阳光电源增长新引擎,而且这个趋势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业绩亮眼
储能业务爆发式增长
不得不承认,阳光电源的主营业务产品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具体数据来看:
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营业收入约178.0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约40.89%。;而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营业收入约153.2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约35.21%。
其2024年年报显示,储能系统营业收入约249.5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32.06%;而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营业收入约291.2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37.41%。
也就是说,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第一大主营业务产品已由“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变更为“储能系统”。
而这一变化,其实早有预示。
阳光电源2024年年报中显示,储能系统营收同比增长约40.21%,是公司增速第二快的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2025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储能系统的毛利率达到39.92%,明显高于其他业务板块,成为公司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
从整体业绩来看,阳光电源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与公司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密不可分。而在多元化业务结构的背后,是阳光电源的两大“核心竞争力”,一是技术的更新迭代,二是扩大海外市场布局。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说过:科技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
其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投入研发费用约11.61亿元,同比增长约44.03%;2022年投入研发费用约16.92亿元,同比增长约45.70%;2023年投入研发费用约24.47亿元,同比增长约45%;2024年投入研发费用约31.64亿元,同比增长约29.26%;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投入研发费用约20.37亿元,同比增长约37.08%。研发强度不断刷新企业自身纪录。
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新增1211项申请专利;截至2025年6月,公司累计获得申请专利10541件,其中发明5690件、实用新型4142件、外观设计709件。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使得阳光电源以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在行业站稳脚跟。
在彭博新能源财经《2024逆变器可融资性调查报告》中,阳光电源荣获逆变器可融资性排名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唯一五度荣登逆变器榜首的新能源品牌。
此外,据伍德麦肯兹报告,阳光电源已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TOP2。2024年其全球市占率达14%,紧随榜首特斯拉(15%)。
长期霸榜,并未让阳光电源停下技术迭代的步伐。
前不久阳光电源重磅发布全球首款400kW+组串式逆变器SG465HX和新一代储能产品PowerTitan3.0智储平台。
特别是PowerTitan3.0的Plus版本单柜容量达3.125MW/12.5MWh,能量密度超500kWh/㎡,为全球最高水平。
提供本地化服务
除了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海外市场也成为阳光电源业绩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达253.79亿元,同比增长88.32%,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58.30%。
近年来,阳光电源不断加码海外市场的布局,2024年以来,公司海外订单捷报频传:
2024年3月,阳光电源香港子公司与美国企业签订储能产品供货协议,为美国储能市场提供支持;同期,与泰国Gulf Energy签订供货协议,助力泰国能源转型。
2024年4月,与英国SSE签约英国最大电池储能项目。
2024年6月,与澳洲ZEN Energy、拉美最大独立发电商之一的Atlas Renewable Energy签署供货协议,助力建设拉美最大独立储能电站。
2024年7月,携手沙特企业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提升沙特电网稳定性。
2024年9月,与英国企业签署储能供应协议,为英格兰中部储能项目提供PowerTitan2.0液冷储能系统。
2024年11月,与英国FidraEnergy签署欧洲最大储能电站订单。
2024年12月,与CREC签订了东南亚迄今为止最大的电池储能供货协议,规模高达1.5 GWh。
2025年5月,与Zelestra签署协议,为智利塔拉帕卡Aurora混合发电项目提供1GWh PowerTitan 2.0液冷储能系统;同期斩获日本500MWh、芬兰100MWh订单;与非洲独立电力生产商Globeleq达成南非153MW/612MWh Red Sands BESS项目合作,提供全液冷储能系统并承担15年运营维护。
2025年7月,与SUNOTEC签署的2.4GWh欧洲订单,采用“光伏+储能”混合配置并配套液冷系统,这也是其首次进入保加利亚市场,刷新当地单体项目规模纪录。
2025年8月初,阳光电源与保加利亚太阳能公司Sunterra RE签署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在Sunterra RE旗下三个最大的光伏园区部署1GWh的电池储能系统(BESS)。
同期,阳光电源已与Roca集团旗下子公司MOBS和TCCOMC签署电池储能系统供应协议,计划未来三年在巴西各地部署400MWh的电池储能系统。
阳光电源在海外市场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其积极的市场战略和技术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其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优质的本地化服务。
就拿2023年圣诞节欧洲的电力危机来说。由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互连器IFA1跳闸,立即引起1GW的进口电力损失,整个电力系统摇摇欲坠,大面积停电的危机如阴霾般笼罩欧洲。关键时刻,阳光电源在英国门迪运行的多个百兆瓦级电网侧储能系统迅速响应,强力拉升电网频率,助力电网频率5分钟内恢复到正常范围,避免了大范围的停电事故。
作为最早出海的光储企业之一,目前阳光电源已在海外建设了超20家分支机构,全球五大服务区域,超520家服务网点和数百家重要的渠道合作伙伴,产品已批量销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值得信赖”的企业。
新公司成立
氢能战略已进入“深水期”
当然,阳光电源在新能源赛道上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2025年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以推进氢能“制储输用” 全链条发展为核心目标,秉持 “创新引领、试点先行” 的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清晰地展现出国家对于氢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布局。
今年7月,阳光氢能(六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悄然成立,经营范围包含:新材料技术研发;电子专用材料研发;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有色金属合金制造;电镀加工等。
天眼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阳光电源旗下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标志着其氢能战略,已经进入材料级深水区。
事实上,早在2019年阳光电源就开始布局氢能领域,2021年6月子公司阳光氢能正式成立,成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领域的新能源企业。
自2016年成立氢能研究小组,2019年成立氢能事业部,2021年成立氢能公司,再到2023年率先发布柔性制氢技术,2024年,阳光氢能智能制造中心全自动ALK电解槽装配新产线投产,生产效率提升60%,产能增至3GW。
迄今为止,其已经取得了480多项制氢专利,其中200多项是发明专利,此外还获得必维、莱茵在内的超10项产品认证。
据TrendBank统计,2024年,阳光氢能签约市占率位居行业第一。
2024年6月、8月,阳光氢 能中标全球最大规模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示范项目,荣占该项目最大标段,且成为业内唯一一家制氢电源与电解槽双双中标的企业。
2024年9月,阳光氢能1200Nm³/h碱性电解槽在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试车成功,直流能耗低4.3kWh/Nm³,助力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2024年11月,阳光氢能签约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为项目提供16套1000Nm³/h ALK 柔性制氢系统,助力绿色能源生产与就地消纳的良性循环。同时,阳光氢能的柔性制氢系统已在吉林、宁夏、内蒙古、甘肃、湖北等多地风光水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不夸张地说,阳光电源的提前布局,又一次踩准了行业风口。
写在最后
尽管业绩亮眼,但阳光电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其应收账款约274.99亿元,占总资产比重约23.23%,规模较大。
不过,前两天,阳光电源已经宣布将发行H股,若是顺利,将拓宽融资渠道,缓解重资产运营压力,支撑其业务扩张。
当行业陷入“产能内卷”的囚徒困境时,阳光电源用持续投入的研发费用和超万件申请专利证明:真正的抗周期能力,源于用技术创新定义行业未来。
能源变革的十字路口,有人看到寒冬,有人铸造利剑。阳光电源的选择,或将决定光储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定义”的跃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