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急剧上涨的东南亚储能市场
“在东南亚做储能,我今年大概率能赚1000 万。” 一位中国储能企业的创始人如是说。
自去年以来,国内储能赛道一片红海、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东南亚已经成为众多中小企业新的淘金热土。
多位从业者透露,目前在东南亚做储能,系统集成商的毛利率相较国内,要明显好一些。除了户储外,工商储、大储也是快速上涨的市场需求。
这背后,是东南亚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与薄弱的电力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东南亚地区人口超 6 亿,且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电力需求持续攀升。与此同时,东南亚多为发展中国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还存在严重的能源结构不合理问题。
储能作为平衡电力供需、提升电网稳定性的关键技术,正成为东南亚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在东南亚部分国家,户用储能甚至已成为刚需。以菲律宾为例,当地电价高昂且停电频繁,不少家庭需购买多台户用储能产品才能满足日常用电需求。
对于中国储能企业而言,东南亚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市场潜力大、利润率高。多位从业者指出,东南亚距离中国近,产业链供应链完备,且文化差异小,是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之地。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储能企业已在东南亚市场布局,但市场远未饱和,不少细分领域仍处于空白状态。
正在上涨东南亚市场会成为中国储能企业的下一个增长曲线吗?
2022 年,行业人士刘畅(化名)第一次踏上前往东南亚的飞机。当时,他在国内做储能业务。彼时国内储能行业刚起步,虽市场潜力巨大,但商业模式不清晰,盈利艰难。刘畅一直想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畅结识了一位在东南亚做贸易的朋友。从朋友口中,他得知东南亚市场对储能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当时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刘畅说。
于是,刘畅开始频繁往返于中国和东南亚之间,调研当地市场。他发现,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且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电力需求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当地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停电是家常便饭。“在一些国家,停电甚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刘畅说。
这种电力供需的不平衡,催生出对储能产品的巨大需求。在东南亚,不仅工商业用户需要储能产品保障电力供应,普通家庭也开始意识到储能的重要性。“在菲律宾,很多家庭都会购买一台甚至多台户用储能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刘畅说。
更让刘畅心动的是,东南亚储能市场还处于更为早期阶段,竞争远没有国内激烈。“那时候,在东南亚市场,能看到的中国储能企业还很少。” 刘畅说。这意味着,谁能率先进入市场,谁就能抢占先机。
2024 年初,刘畅正式决定开拓东南亚大储市场。他在新加坡成立公司,作为东南亚地区的总部,同时在印尼、菲律宾等国家设立办事处,负责当地市场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为快速打开市场,刘畅采取本地化营销策略。他招聘一批当地员工组建销售团队,这些员工熟悉当地市场和文化,能更好地与客户沟通。同时,刘畅还与当地经销商、安装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他们的渠道将产品推向市场。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刘畅的公司在东南亚市场取得不错成绩。2024 年,公司销售额达数千万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亿元大关。“在东南亚做储能,利润率比国内高不少。” 刘畅说。
刘畅的经历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国内储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中国储能企业将目光投向东南亚。
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口规模达 200GWh,预计 2025 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口超 300GWh。在这股出海潮中,东南亚储能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在东南亚,中国储能企业正形成一股新力量。从电芯、逆变器等核心零部件,到储能系统集成,再到项目开发、运营,中国企业已覆盖储能产业链各个环节。在一些细分领域,中国企业甚至已占据主导地位。
在储能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均已在东南亚布局。其中,宁德时代已与多家东南亚企业达成合作,为当地提供储能电池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储能系统集成方面,虽东南亚本地有一些企业,但中国企业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同样具备很强的竞争力。目前,在东南亚一些大型储能项目中,已能看到不少中国系统集成商的身影。
东南亚储能市场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多位从业者指出,这背后既有市场需求的驱动,也有政策的支持。
从市场需求来看,东南亚地区人口超 6 亿,且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电力需求持续攀升。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00 年至 2020 年间,东南亚地区的发电量增长近四倍。预计到 2040 年,东南亚地区的电力需求将增长 70%。
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在一些国家,电网覆盖率低,供电稳定性差,停电现象频繁发生。以菲律宾为例,该国电网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经常出现停电事故。据统计,菲律宾每年因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这种电力供需的不平衡,使储能成为解决电力问题的关键。储能系统可在电力供应过剩时储存电能,在电力供应不足时释放电能,从而平衡电力供需,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除平衡电力供需外,储能在东南亚还有一个重要应用场景 —— 辅助新能源并网。近年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力度。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数据,2024 年,东南亚地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 100GW,占总装机容量的 35%。
但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大规模接入电网会对电网稳定性造成冲击。储能系统可作为新能源发电的 “调节器”,平滑新能源发电的功率波动,提高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除市场需求的驱动外,政策支持也是东南亚储能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推动储能产业发展,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
以印尼为例,印尼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目标,计划到 2025 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提高到 23%,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根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数据,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电网基础设施的改善,印尼储能系统在电网调频、负荷平衡和备用电源等方面的需求将日益增加,预计到 2030 年将达到 70GWh,年均增长率约 136.5%。
菲律宾《2023-2050 能源计划》提出:203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 35%,2040 年达 50%。菲律宾储能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政策支持、能源转型需求及高电价痛点共同驱动行业增长。未来,储能将成为菲律宾实现能源安全、低碳转型的核心支柱,为全球新兴市场提供可复制的范例。
东南亚储能市场的爆发并非昙花一现,其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多个因素的共同推动。
东盟国家纷纷设定明确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达 23%,到 2040 年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总量将达 37%,其中光伏装机年均增长率将达 10.4%。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不断增加,其固有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对储能系统的需求愈发迫切,以此平衡电力输出,确保电网稳定。预计 2020-2030 年,东南亚储能市场累计新增规模将近 15GWh。
同时,东南亚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未来 10 年将占据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四分之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使社会用电需求不断攀升。然而,部分国家电力基础设施薄弱,供电稳定性难以保障,储能系统成为提高电力供应可靠性的关键,从而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东南亚储能市场的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电池储能技术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能量密度持续提高,循环寿命不断延长。这使电池储能在东南亚市场的竞争力大幅提升,推动其在更多场景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可减小储能设备体积,更适合家庭和小型工商业场所使用;更长的循环寿命能降低用户的长期使用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各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储能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发展目标方面,印尼计划 2030 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至 44%,马来西亚计划 2040 年达到 41%,菲律宾则要求到 2030 年提升至超 50%。这些明确的目标为储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清晰方向和强大动力。
今年7月,Vanda RE宣布与宁德时代达成框架供应协议,根据协议,Vanda RE 将向宁德时代采购高达2.2GWh的EnerX 电池储能系统,用于Vanda太阳能和电池项目。该项目位于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是一个配备储能系统的公用事业规模太阳能发电项目。规划包含2GW光伏电站及4.4GWh储能系统,建成后将成东南亚最大光储一体化项目之一。项目去年获得了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 (EMA) 的有条件批准,是印尼-新加坡“绿色经济走廊”重点工程。该项目目前正在开发中,预计将于2027年完工。
为吸引更多投资和促进项目建设,一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菲律宾取消外资在本国可再生能源项目中 40% 的持股上限,并给予绿色生态系统行业不同期限的税收优惠;越南计划到 2030 年停止开发煤电项目,将储能增加到 2.7GW 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效降低储能项目的开发成本,提高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推动市场快速发展。
随着东南亚储能市场的不断发展,产业链本地化成为重要趋势。在电池制造领域,一些国家开始鼓励本地化发展。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市场由于引入电池制造能力,为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价值链上的本地生产商带来机遇。电池制造本地化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同时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虽然东南亚储能市场潜力巨大,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想在这片市场赚钱并不容易。多位从业者指出,东南亚市场存在诸多挑战,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本地化运营能力。
首当其冲的是文化差异。东南亚地区由多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这给中国企业的本地化运营带来很大挑战。
“在与当地客户沟通时,文化差异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刘畅说,“比如,在一些国家,人们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在商务谈判中,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往往比直接谈生意更重要。”
为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刘畅的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优先考虑当地人才。目前,他的公司在东南亚地区的员工中,当地员工占比超 80%。“当地员工熟悉当地的文化和市场,能更好地与客户沟通,帮助公司打开市场。” 刘畅说。
除文化差异外,东南亚地区复杂的政治环境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东南亚部分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政策变动频繁,给企业的长期投资和运营带来不确定性。
“在一些国家,政府换届可能导致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这对企业影响非常大。” 一位在东南亚从事储能项目投资的人士说,“比如,有些国家原本对储能项目有补贴政策,但新政府上台后可能会取消补贴,这会直接影响项目的盈利能力。”
为降低政治风险,一些中国企业选择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储能项目。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中国企业能更好地了解当地政策环境,降低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
此外,东南亚地区的电力市场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一定挑战。例如,在一些国家,电力市场的定价机制不透明,电网接入手续繁琐,增加了储能项目的开发成本和难度。
“在东南亚做储能项目,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当地的电力公司、政府部门沟通协调。” 上述投资人士说,“有时候,一个项目的电网接入审批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面对这些挑战,已有一批中国储能企业在东南亚扎根并实现盈利,但更多企业仍在摸索中前进。对于中国储能企业来说,东南亚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本地化运营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这片市场站稳脚跟,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