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海辰储能又来事了
⚖️ 一、事件核心事实与法律性质
强制措施依据
冯登科(海辰储能总裁办主任、工程部负责人)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于2025年7月下旬被福建宁德市警方采取强制措施(包括刑事拘留),系宁德时代主动报案并提供证据。涉案技术指向复合集流体——一种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核心材料,吴祖钰(海辰创始人)曾在宁德时代主导其研发并申请67项专利。涉案关联链条
专利异常转移:2019年成立的深圳海鸿新能源公司将21项复合集流体专利转让给海辰储能后迅速注销。该公司监事林丽君与吴祖钰存在亲属关联(吴祖钰连襟关联公司监事)。
冯登科“潜伏”行为:2017年从宁德时代离职后化名“马工”,加入宁德时代供应商金美新材,参与复合集流体代工项目,项目合作方“许彩霞”被证实为吴祖钰亲属。项目结束后加入海辰储能。
🛡️ 二、海辰储能的回应与潜在风险
公司官方立场
承认冯登科涉案,但强调其自2024年起仅任子公司海辰绿能总裁(法定代表人),负责商务业务,“与技术研发无关”。
称第三方核查“未发现商业秘密侵权”,且未在产品中使用涉案技术。
IPO与经营风险
上市进程危机:海辰储能2025年3月递表港交所,若冯登科案坐实或关联至公司,可能因“董事诚信”“信息披露瑕疵”触发港交所上市规则暂停或终止IPO。
财务压力:2024年刚扭亏(净利润2.88亿元),而宁德时代另案索赔1.5亿元占其利润过半;叠加美国大客户Powin破产(贡献2024年22.39亿元收入),现金流承压显著。
⚡️ 三、技术侵权争议与商业博弈
宁德时代的全面诉讼策略
除刑事案件外,宁德时代于2025年6月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海辰储能及吴祖钰等8名被告,索赔1.5亿元,案件定于8月12日开庭。指控重点包括:系统性挖角:超20名前宁德员工加入海辰,涉及核心技术岗位。
587Ah电芯侵权:参数与宁德产品能量密度偏差仅4.4%(低于行业10%代差标准),且产品迭代高度同步(如宁德2020年推280Ah电芯,海辰2021年跟进)。
海辰的“技术独立性”主张
高调宣传587Ah电芯为“全球首个”级联储能系统,意图推动“海辰标准”成为行业标准,与宁德时代展开技术话语权争夺。
📊 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法律纠纷时间线
🌐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走向
IPO命运悬于双重法律结果
冯登科刑事案件结论及8月12日不正当竞争案判决,将决定海辰储能是否面临技术禁用、客户流失(如国网/南网)及上市终止。竞业协议与技术伦理争议
宁德时代被指扩大竞业范围(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此前有月薪8000元员工被索赔100万案例,引发“协议滥用”质疑。
法院对“隐蔽挖角”态度严厉:2025年4月某科技公司因虚假入职、第三方代发工资被判赔370万元,认定破坏竞争秩序。
行业技术同质化隐忧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警示,企业争相自定电芯标准(如587Ah规格),可能导致PCS系统适配成本上升及产业链资源浪费,削弱原创动力。
💎 总结:商战背后的深层博弈
冯登科案是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从“人才争夺”升级至“刑事对抗”的标志性事件,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高速扩张期的三大矛盾:
企业:核心技术保护与人才流动的平衡;
员工:竞业限制下的职业选择空间;
行业:创新激励与恶性复制的边界。
若宁德时代刑事指控成立,海辰储能或面临上市折戟;若海辰自证技术独立性,则可能重塑储能竞争格局。8月12日民事庭审将成为下一关键节点。
文章来源:储能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