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5:装机规模快速增长 新型储能市场需求巨大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储能方式逐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新型储能作为破解能源存储难题的利刃,正以迅猛之势崛起,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新型储市场前景广阔。
一、2024年新型储能产业现状回顾
1.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长
当前中国正加速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装机规模突破70GW。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GW,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2.华北地区装机规模占比最大
分地域看,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区分别为:内蒙古1023万千瓦/2439万千瓦时,新疆857万千瓦/2871万千瓦时,山东717万千瓦/1555万千瓦时,江苏562万千瓦/1195万千瓦时,宁夏443万千瓦/882万千瓦时。河北、浙江、甘肃、广东、湖南、广西、河南、安徽、湖北、贵州等10省区装机规模超过200万千瓦。华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国30.1%,西北地区占25.4%,华东地区占16.9%,华中地区占14.7%,南方地区占12.4%,东北地区占0.5%。
3.集中式、大型化趋势明显
从单站装机规模看,新型储能电站逐步呈现集中式、大型化趋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100MW及以上项目装机量占比62.3%,较2023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100MW以下且不小于10MW项目装机量占比32.8%,10MW以下项目装机量占比4.9%。
4.长时储能需求不断增加
从储能时长看,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比的提高,对长时储能的需求显著增加。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显示,4小时及以上新型储能电站项目逐步增加,装机占比15.4%,较2023年底提高约3个百分点,2-4小时项目装机占比71.2%,不足2小时项目装机占比13.4%。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
5.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得以拓展
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电源侧,新型储能可以作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配套储能设施,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电网侧,新型储能可以用于削峰填谷、调频调峰等场景,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用户侧,新型储能可以用于家庭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站等领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2024年,应用场景明确的储能项目采招落地规模为51.24GW/133.3GWh,总中标金额达1407.03亿元。其中,电源侧占比最多,达73.5%,规模达98GWh。电网侧和电源侧占比分别为23.45%和3.04%。

数据来源:CESA、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6.新型储能重点企业
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汇聚了众多优秀企业。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发布的“2023中国新型储能产业企业TOP100名单”显示,诸如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高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翘楚均在其中,它们凭借先进的技术、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新型储能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前景预测
随着能源转型的加速,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日益突出,新型储能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市场需求巨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31.3GW。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1.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25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业体系加速完善。政府通过出台专项行动方案,从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应用拓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包括鼓励地方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应用试点示范等。
2.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
人工智能行业正取得重大发展,在应用方面,生成式AI广泛用于内容创作,自动驾驶在多城市开展服务,医疗AI在诊断和药物研发等方面进展显著,工业AI优化生产,语言理解与跨语言AI提升沟通效率。2024年11月工信部公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推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在新型储能制造业广泛应用。在政策的推动下,新型储能有望加速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结合。
3.技术创新引领发展,技术路线多元化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占比超过95%,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等也在加快工程化应用步伐。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调研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行业地位证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十五五”规划等咨询服务。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