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储能新风口 全球市场高速扩张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传统能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的日趋恶化,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其发电规模也快速攀升。以风能、太阳能为基础的新能源发电通常取决于自然资源条件,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储能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开拓了空间,更为全球能源系统的稳定与高效注入了新活力。在当今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储能技术作为连接新能源与传统电网的桥梁,正在成为推动绿色未来不可或缺的力量,悄然改变着能源市场的格局。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 储能需求持续增长
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球储能装机需求攀升,储能项目招标与规划量也大幅增长,配储时长稳步提升。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将展现出极为强劲的扩张势头,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达到221吉瓦时,同比增长36%。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需求。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的快速发展,成为储能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预计攀升至35%,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占比将突破20%。为降低自然条件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消纳,储能系统成为电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储能可以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发挥削峰填谷的重要作用,有效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的报告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不断提升,储能技术对平衡能源供需、提升电网韧性的作用愈发关键,未来5年内,储能装机量有望持续呈几何倍数增长。
随着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政府纷纷认识到储能行业的重要性,积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欧盟“绿色协议”要求,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至40%,并配套出台储能补贴政策和市场准入机制。美国则通过税收抵免、投资补贴等手段,大力鼓励储能项目建设,多个州已明确储能采购目标。今年2月,我国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加快锂电池等成熟技术的迭代升级,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投资储能项目的热情。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的研究表明,政策激励措施对储能项目的投资决策影响显著,在有明确政策支持的地区,例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与得克萨斯州,储能项目的投资意向提升了近60%。
储能技术推动能源变革 油气行业加速布局
储能具有能量存储、系统调频、峰谷调节和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等功能,在油气田风光发电的电源侧、电力输送的电网侧,以及油气行业上中下游的用户侧等应用场景中,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传统石油公司也积极布局储能领域,以应对未来能源市场的变化。
早在2016年,道达尔能源便收购了世界领先的电池技术研发企业Saft,由此进入储能领域。2023年,道达尔能源在比利时部署了电池储能系统,这是其在欧洲部署的最大电池储能项目。近年来,道达尔能源持续加大在储能业务上的投入,该公司表示,计划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的总生产能力达到35吉瓦,到2030年达到100吉瓦。
bp于2023年全资收购英国太阳能公司Lightsource bp,将储能业务纳入其能源转型战略的核心,并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多个储能项目,持续加大在储能领域的研发投入。2024年12月,该公司正式启动其在澳大利亚部署的最大电池储能项目——Woolooga“太阳能+储能”项目。
我国储能市场同样发展迅猛。2025年伊始,比亚迪储能与沙特电力公司成功签署全球最大的电网侧储能项目合同。中和储能自主研发的兆瓦级长时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成功交付欧洲重点项目。国内油气企业也依托自身需求与特色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储能业务发展。
例如,中国海油积极探索海上风电与储能相结合的模式,计划在海上风电场周边部署储能设施,以应对海上风电间歇性强的问题,目前已开展相关前期研究与试点筹备工作。中国石油积极探索储能业务,在多个关键领域启动试点项目。例如,在油气田领域,中国石油充分利用储能技术,有效解决油气生产过程中的电力稳定性问题。2024年12月,中国石油首座独立固态电池储能电站——华北油田固态电池储能电站成功并网投运,极大地提高了储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此外,中国石油长期与储能产业链的领先企业保持紧密合作,比如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中油时代储能科技公司,聚焦长时储能电池研发,开发高海拔地区电池热管理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储能电池系统的集成和生产能力。
全球储能市场持续扩张 规模发展挑战重重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普及和电力系统对灵活性、稳定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全球储能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IEA认为,在既定政策背景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提供80%的新增发电容量,其中,仅太阳能光伏发电就占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在电力需求中占比的提升,将对碳减排产生积极效应。伍德麦肯兹的报告显示,过去5年,储能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28%,预计到2030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吉瓦。IEA在《2025年电力报告》中指出,各国有必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投资,尤其是在电网和能源储存方面,并表示:“积极解决部署障碍,改善电网基础设施,扩大储能能力,将是实现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
虽然储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成本压力、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与安全性等诸多挑战。
首先,目前电池成本在储能系统总成本中占比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储能系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需要在加快研发新型储能材料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持续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等多个维度发力,降低储能成本。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指出,若电池成本能在未来3年内降低30%,储能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将迎来新的转折点。近期,LG化学宣布将投入10亿美元研发新型电池材料,期望在2026年前降低20%的电池成本。
其次,各国政府关于储能发展的相关政策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规则和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储能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给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能源宪章(Energy Charter)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在部分国家,因政策不明确导致储能项目前期审批周期延长了2—3倍,增加了项目的投资风险。比如,美国部分州近期才开始拟定储能参与电网调度的具体规则,在此之前,储能项目建设推进缓慢。
再次,储能技术的标准化和安全性问题也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储能技术标准,这给储能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营带来了较大挑战。此外,储能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大规模应用中,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今年年初,全球最大的储能电厂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斯兰丁储能电厂的火灾事故就凸显了储能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性,促使行业加速相关安全标准的制定。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在牵头制定全球统一的储能技术安全标准,预计在未来2—3年内逐步完善并推广实施。与此同时,众多企业与科研机构也逐步加大在储能安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如研发新型阻燃电池材料、优化电池管理系统等,力求从源头降低储能系统的安全风险,保障储能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