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全面入市及强制配储取消研究分析报告 | 本末电碳(附原文下载)
1. 政策背景:2017年起,多地推行强制配储,旨在推动储能产业、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但实施中问题频出,如增加新能源电站成本、储能利用率低等。2025年2月,相关部门发文取消该政策,促使储能回归市场驱动。
2. 对新能源行业的影响:一方面,取消强制配储降低了新能源发电成本,提升了项目收益与投资回报率,减轻投资压力,利于行业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新能源全面入市竞争,上网电价波动成常态,企业需提升技术和运营能力,通过优化调度、“打捆”模式等应对市场变化,行业将进入“提质增效、优胜劣汰”新阶段。
3. 对储能行业的影响:短期内,储能行业需求骤降,订单取消或推迟,企业经营压力增大,行业整合洗牌加速。长期来看,政策调整推动储能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促使行业优胜劣汰,推动储能模式多元化,用户侧储能迎来发展机遇,行业将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4. 对投资和市场的影响:新能源投资决策更复杂,虽有价格结算机制保障收益,但部分投资者仍持观望态度。储能投资走向市场化细分,资金从发电侧配储释放,流向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短期内,大型集中式储能项目投资放缓;长期看,政策明朗将吸引理性投资,提升投资效率。
5. 地方政策差异:各地强制配储政策与国家新政抵触,需废止或修订。未来,地方将通过引导性政策鼓励储能配置,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在2025年底前出台具体方案,进入政策调整过渡期。
6. 国际政策对比:美欧主要依赖市场激励和政策推动储能发展,印度采用变相强制配储方式。中国取消强制配储,回归市场导向,与国际趋势一致,使新能源+储能模式更接轨国际成熟做法。
7. 市场数据、企业反馈和专家观点: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和储能产业规模庞大,但存在储能利用率低、新能源消纳不足等问题。企业反馈呈现短期谨慎、长期乐观态势,新能源企业聚焦提收益,储能企业两极分化,各方期待政策完善,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