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爆单”,中国储能厂商“驶向”中东
近年来,中东新能源产业持续升温,也成为中国储能产业链企业“出海”的重要目标市场。2025年开年,中国储能厂商已斩获多个来自中东市场的“大单”。
近日,比亚迪储能与沙特电力公司签署储能项目合同,容量达12.5GWh。加上此前已交付的2.6GWh项目,目前双方合作总量已达15.1GWh。据悉,此次签约项目的电池储能系统,将采用比亚迪全新一代“MC Cube-T魔方储能系统”。该系统搭载刀片电池,采用CTS(电芯到系统一体化)技术,无模组、无Pack、直接集成到系统,可降低约36%的零部件数量,提升约98%的空间利用率,加大约30%的结构强度。比亚迪储能表示,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迈出坚实而关键的一步,将助力沙特实现“2030愿景”目标。据了解,沙特“2030愿景”指的是到2030年实现48GWh储能容量,支撑50%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目标。目前已有26GWh的储能项目被招标,并处于不同的开发阶段。其中,2023年已释放2GWh项目,2024年-2025年合计招标24GWh电池储能项目,这意味着沙特储能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从中国国内企业储能订单的出海地区来看,据CNESA数据,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海外储能大单规模超过150GWh,除了欧洲、北美两大主流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合计约51%)外,中东市场的崛起尤其值得关注,该市场在中企海外订单的占比,已提升到8%。
中东地区储能需求正加速“释放”
中东地区被视为是“储能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之一”。今年开年,多家中企拿下的大额储能订单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年初,沙特电力采购公司(SPPC)宣布了其2GW/8GWh电池储能系统项目的33家中标候选人名单,其中包括9家中国企业。除了中国能建、南方电网、国家电投、华能集团、中国电建等电力央企背景的公司外,还有远景能源、晶科能源、协鑫等新能源巨头的身影。1月中旬,中国电建宣布中标目前为止“全球最大光储项目”——阿联酋RTC光储EPC承包项目。1月下旬,宁德时代宣布成为阿联酋RTC光储项目的首选电池储能系统供应商,将为后者提供19GWh的天恒储能系统;同日,晶科能源也宣布成为该项目的首选组件供应商,引发行业高度关注。从今年开年以来,上述储能产业链头部企业在中东地区的密集动作中,已传递出当前中国储能厂商出海的“风向”信号。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美国等贸易保护政策加码,欧洲等大型市场经历过去两到三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一定程度上呈现需求增速下滑的迹象。“放眼全球,中东地区已成为储能发展潜力最为突出的新兴市场。”为摆脱过度依赖油气产业,中东地区正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储能项目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该地区宏伟的能源转型愿景。沙特早在2016年便提出“2030愿景”,后续还颁布了《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等多部文件,力推新能源产业发展。阿联酋在《国家能源战略2050》中提出目标,到2030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从14.2GW增加到19.8GW,2050年将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在总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从30%提高到50%。此外,卡塔尔的“2030国家愿景”、科威特的“2035国家愿景”、巴林的“2030经济发展愿景”以及阿曼的“2040愿景”等,均已公布了较为清晰的中期发展目标。
政策友好,但中企探索之路仍有坎坷
中企能够顺利进入中东市场,与该地区一些友好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东地区部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尤其是与有意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沙特、阿联酋等国战略合作日益紧密,这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布局中东市场提供了巨大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赴沙特主持召开中国—沙特高级别联合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并访问沙特、阿联酋。在利雅得同沙特工商界代表座谈交流时,沙特投资大臣与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公共投资基金高管,以及中国的中石化、中石油、远景集团等企业负责人共同出席座谈会。实际上,沙特巨大的储能前景第一次被注意到,来自于华为沙特红海储能项目(1.3GWh)。而自去年年中开始,多个来自中东地区的储能订单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包括阳光电源获沙特7.8GWh项目,远景科技、晶科能源、TCL中环、海南矿业等多家企业,相继宣布进军沙特光储市场。锂电池厂商产能出海方面,据了解,此前亿纬锂能、赣锋锂业都表示过将在土耳其建设电池厂,包含储能电池。去年10月,海辰储能也宣布,将在沙特合资建设年产能5GWh的电池储能系统工厂,这意味着中东地区较为广阔的储能市场,正在被中国企业深度挖掘。值得注意的是,中企在中东地区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据媒体报道,即便是出海经验较为丰富的天合光能、协鑫、晶科能源等,在一些项目落地过程中均遇到过较多的坎坷。比如知识产权与技术输出、环保合规等一系列法律风险,以及地缘政治、项目所在地外贸壁垒等带来的市场风险,都需要格外关注。综合来看,一方面在中东地区布局,且有项目落地的中企“巨头”林立,意味着国内的“卷”已开始蔓延到海外,竞争较为激烈。据了解,当前要想中标中东项目已不再容易,与国内面临相似的困境,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低价竞争导致利润下滑现象开始凸显。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指出,中东市场看似与国际接轨,但暗含诸多“丛林法则”,虽然市面上已有不少与中东企业打交道的案例和经验介绍,但落地实践中,各式各样的“潜规则”对于已入局或即将入局的中企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