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认证!储能出海迎来“合规竞逐”
据悉,前不久,马来西亚工业与贸易部MITI和马来西亚标准化研究院SIRIM联合发布了《电池储能设备认证与标识导引》,对电池储能系统实施强制认证,并要求张贴SIRIM安全标签(SIRIM Security Label)。
该法规实施后,对采用锂、铅酸、镍基或其它应急电池技术的电池储能系统,必须取得SIRIM PCS认证,才能进口和销售。
据了解,马来西亚的国家认证体系由 SIRIM QAS International 负责管理。所有进入马来西亚的电气设备(包括储能柜)必须获得 SIRIM 认证,否则无法合法销售。根据产品类型,储能柜主要涉及以下两种模式:
1.SIRIM Type Approval(型式认证) 批量生产、标准化储能柜(工业/商用),以型号为单位认证;需送样至SIRIM 认可实验室检测;证书有效期 3-5 年,需定期复审。
2.SIRIM Component Approval(零部件认证) 电池、逆变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零部件单独认证,符合马来西亚 MS 标准;整机认证时可简化流程。
强制认证落地,也能够看出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储能市场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的关键转变。
市场爆发, 东南亚储能需求激增
众所周知,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东南亚正成为储能市场的新焦点。经济快速增长、电力需求持续攀升,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为储能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根据马来西亚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计划达到31%,其中太阳能发电量将占主要部分;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至40%;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其电力结构中占比达到70%,其中58%来自太阳能、11% 来自水力发电、1% 来自生物能源、30%来自天然气。

同时,官方在2022年还发布了国家能源政策(NEP) 2022-2040,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到4GW,到2040年实现太阳能在该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达到4%。
作为储能市场的关键一环,马来西亚电池市场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据统计,马来西亚电池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7.3794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9.5444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5.28%。

当前,伴随锂离子电池价格下降,以及汽车、数据中心等行业对电池的需求增加等因素,可能会在预测期内推动马来西亚电池市场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根据《2020年国家行动计划》,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是马来西亚政府重点推动的领域。据NETR计划,马来西亚计划到2025年在全国建成1万个公共充电设施;到2030年实现电动汽车销量占比15%;到204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至38%;到2050年达到80%的电动汽车采用率,实现90%的本地电动汽车制造率,利好电池市场;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始终被认为是亚太地区数据中心的黄金地段之一,且拥有强大电信基础设施和支持性的政府举措。截至2022年,33个托管数据中心来自马来西亚(Malaysia)的8个地区,随着资源丰富和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加,马来西亚的数据中心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显著增长。
市场向好,但储能洗牌也在加速
自7月1日起,马来西亚新电价结构正式生效,官方引入了更细分、更精细的电费计算方式。根据马来西亚能源委员会(Energy Commission, ST)最新公布的第四监管期(RP4)措施,核心调整包括:
基础电价由0.3995令吉/kWh上调至0.454令吉/kWh,涨幅约14%。
原不平衡成本转嫁机制(Imbalance Cost Pass-Through,ICPT)被AFA(Automatic Fuel Adjustment)机制取代,每月动态调整电价,浮动上限±0.03令吉/kWh。
引入节能奖励机制:家庭用户每月用电≤1,000kWh、商用用户≤200kWh将获得电费激励。
低谷用电鼓励政策:拓展离峰时间(包括晚上22:00至次日14:00,以及周末全天),引导用户错峰用电。
在此政策影响下,中低能耗的住宅消费者有望节省电费,而连接到电网的大型能源用户(如数据中心)预计将面临更高的电力成本,因此这部分用户对可替代的低碳可再生能源采购计划的兴趣显著提升,不仅会刺激当地储能市场迅速增长,马来西亚当地的可再生能源供应也有可能大幅增加。
同时,据相关成本调度模型分析,马来西亚半岛的价差预计在2030年前保持相对狭窄,但此后将大幅扩大,到2040年,系统边际价格(SMP)价差预计将扩大10倍以上,4 小时价差将达到约 400 令吉/MWh,远高于 2025-2030 年期间的水平。
在此背景下,储能系统将成为当地电力市场的重要聚焦点,能源套利也将成为储能开发商更易获得的收入来源。预计到今年底,当地光伏装机量将新增5GW,总装机容量将达到7.8GW,储能需求将达到1.2GWh。
在户用储能方面,伴随官方更新后的NEM3.0计划(主要为提高住宅用户NEM Rakyat和工商业用户NEM NOVA的净计量配额)于今年正式生效,住宅用户的总净计量容量将从450MW增加到600MW,而商业工业用户的上限将增加到1700MW。

虽然海外市场的未来需求助推了国内储能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市场走向制度化和标准化,只靠低价和低质产品打开市场的企业终究将会面临出局。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强制性认证的实施将加速储能行业的整合与洗牌。技术实力雄厚、品质控制严格的头部企业能够迅速适应新规,而中小厂商则面临巨大压力。
例如,国内在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GB 44240-2024储能锂电池安全强制性国标已展现出这一趋势。
此外强制认证还将推动储能供应链的重构。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所有核心零部件都符合认证要求;另一方面,为满足本地化要求,部分企业可能考虑在马来西亚或周边国家设厂。
竞逐东南亚储能市场的战役已经进入下半场。上半场看重的是价格、人脉和营销,下半场决胜关键在于合规、技术和持续服务。
(来源:储能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