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三资”变身记!城投公司靠光伏、风电、储能化解千亿债务?
国有“三资”变身记!城投公司靠光伏、风电、储能化解千亿债务?
一片片光伏板、一座座风电场和储能场站,正悄然成为化解地方债务的“新货币”。

在xx城建集团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如何化解政府债务的激烈讨论正在进行。对着屏幕上的一片荒地数据,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如果我们把这块地变成光伏电站,欠债不就成了下金蛋的鸡?”几个月后,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地架起了太阳能板,不仅开始为城市提供清洁能源,更成为了公司的稳定收入来源。
这不是孤例。当前全国各地城投公司正面临着巨大的化债压力,而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的三项原则——“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
传统城投模式:严重依赖政府信用和银行贷款,直接投入基建,杠杆形式单一,债务风险集中。
新型杠杆模式:以国有资本为“引子钱”、“种子资金”,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和撬动巨量的社会资本(包括央企、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外资等)共同参与。

城投公司选择新能源(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作为撬动大资金的领域,绝非偶然,而是因为新能源具备成为完美“支点”的诸多特质:
符合国家战略,政策支持明确:“双碳”目标是国家级顶层战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明确的规划、补贴和政策倾斜。这为项目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降低了政策风险。
市场前景广阔,现金流稳定:能源是刚需,新能源发电项目一旦建成并网,就能产生持续且可预测的电费收入,形成稳定的现金流。这种“现金牛”特性非常受金融资本的青睐。
资产质量高,易于金融化:新能源项目(如光伏电站、风电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资产,其未来收益可以被打包成ABS(资产支持证券)、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等金融产品,进行再融资,进一步放大杠杆。
投资规模巨大,撬动效应明显:一个大型光伏或风电基地的投资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仅靠城投自有资金根本无法承担,这天然地要求其必须采用杠杆模式来运作。
01
债务困局:城投公司的生死考验
强化政府债务、隐性债务、城投债务‘三债统管’,稳妥有序压减存量债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是xx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2025年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各地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化债已成为高频词。城投公司作为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台,长期以来依赖举债进行城市建设,积累了巨额债务。如何在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化解这些债务,成为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难题。
传统“卖地还债”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城投公司必须寻找新的化债路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为城投公司指明了方向。。
02
资源变现:从“荒山野岭”到“绿色电站”
xx城建集团的案例颇具代表性。面对债务压力,该集团没有选择传统的资产变现方式,而是创新思路,将 “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园、共享储能电站等项目作为新的增长点。
这些项目看似与化债无关,实则通过将未有效利用的国有资源转化为可产生收益的资产,为企业带来了持续现金流。
在四川,省财政厅办公室明确提出要推进国有“三资”管理改革,释放资产资源价值潜力,加快“资源到资产、资产到资本”转变。这一转变正是“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原则的具体实践。城投公司拥有大量的土地、场地、自然资源,过去这些资源往往闲置或低效利用。
如今,通过将这些资源与新能源项目结合,荒地变成了光伏电站,废弃矿坑变成了抽水蓄能设施,闲置屋顶变成了分布式光伏场地,不仅促进了能源转型,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03
证券化破局:从“重资产”到“轻资本”
山东水发集团的创新实践,为我们展示了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巨大潜力。日前,该集团成功发行清洁能源权益并表类REITs,产品优先级发行规模4.85亿元,发行利率为3.70%。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山东省首单清洁能源权益并表类REITs正式落地,也使水发集团成为继山东高速集团之后第二家发行此类产品的山东省属国企。
这一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方面,它帮助城投公司盘活了存量清洁能源资产,将项目未来的电费收入、补贴收入等稳定现金流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
另一方面,它优化了发行人的资本结构,通过并表计算增加所有者权益,为清洁能源项目的进一步投资拓展了资金空间。
水发集团清洁能源总容量已超过700万千瓦,是公司主业之一。通过此次类REITs发行,回收资金将用于能源主业发展,开发更多光伏、风电、储能项目。
04
杠杆效应:小资金撬动大项目
在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中,“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或是激活国有经济“一池春水”的关键一招。。
1 资本金杠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最核心的模式)
操作方式:城投公司作为发起人(GP或LP),联合其他大型央企、金融机构等,共同出资成立一支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例如,城投出资10%(小资金),撬动其他90%的社会资本(大资金),共同组成项目的资本金。
杠杆效应:这10%的资本金,又可以作为基础,再去向银行申请项目融资(通常可占项目总投资的70%-80%)。最终,城投用10%的自有资金,撬动了100%的项目总投资,杠杆倍数可达10倍。
2 政策杠杆:整合资源,包装大项目
操作方式:城投公司利用其政府背景和平台优势,将辖区内分散的屋顶、荒山、滩涂等资源整合起来,打包成一个规模化的“整县光伏”或“风光储一体化”大项目。
杠杆效应:规模化的项目能吸引更有实力的头部企业参与,也更容易获得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与指标分配,从而提升项目的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
3 资产杠杆:盘活存量,滚动开发
操作方式:城投公司用少量资金建成第一个示范性新能源项目后,将其作为“样板工程”。然后,用这个已经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优质资产作为抵押,去申请更多贷款,或者通过ABS/REITs 将其证券化,收回资金。
杠杆效应:收回的资金再投入到第二个、第三个项目中,实现“投-建-管-退-再投”的良性循环,用一笔钱滚动开发多个项目。
4 合作杠杆:引入战略投资者
操作方式:城投公司以其掌握的资源、土地、政策许可等作为投入,引入在技术、建设和运营上更有经验的头部新能源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共同成立项目公司。
杠杆效应:城投避免了不熟悉技术的风险,用“资源”撬动了对方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实现了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
未来前景:从“化债”到“增值”的路径探索
随着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城投公司的发展路径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越来越多的城投公司开始从“城投”向“产投”创新转型。从依赖政府信用和土地财政的“融资平台”,向市场化、可持续的“城市运营主体”转变。

“三资”改革正在全国掀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改变的不仅是资产负债表,更是国有资本的运营思维和发展模式。
(来源:储能电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