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6文到394文,储能正站在政策转型的十字路口
2025年,中国储能行业迎来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先后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和《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5〕394号),如同两把钥匙,开启了储能从“政策襁褓”迈向“市场海洋”的闸门。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储能的生存逻辑,更在电力系统的转型中刻下了新的坐标。
政策转向:告别“捆绑销售”,拥抱市场浪潮
136号文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这也是该文的核心动作,取消了实施八年的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
过去,新能源项目必须按比例配置储能才能并网,这种“买新能源搭售储能”的模式虽缓解了消纳压力,却催生了大量低效产能。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配储的平均利用率仅为31%,许多项目沦为“建而不用”的摆设。新政的出台,意味着储能不能再依赖行政指令“躺赢”,而是需要直面市场的检验——电价波动、峰谷价差、辅助服务收益成为新的生存考题。
对于强制配储取消这一转变,行业内部反应复杂。短期来看,新能源配储需求预计下降约70%,依赖政策补贴的中小企业面临订单缩减和营收压力,部分项目出现延期或终止;但长期视角下,政策实则撕开了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技术落后的低端产能则加速出清,市场开始向高效、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倾斜。
对于独立储能而言,新能源配储容量租赁费用一直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而随着今年6月1日起政策正式实时,失去了强制配储后,这容量租赁一收入渠道能否持续值得怀疑。不过,河北、新疆、内蒙古等地试点容量补偿机制,为储能提供稳定收益来源,可能是未来独立储能的收益出路。
136号文推动储能行业从“政策哺育”转向“市场化生存”,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将促进技术迭代、商业模式创新和行业格局优化。
市场重构:电力现货市场的“双刃剑”
紧随其后的394号文,则为储能打开了另一扇门。文件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现货市场采用15分钟滚动出清模式,实时电价波动显著扩大。
这就意味着,储能从“配角”到“核心调节资源”。储能可通过峰谷价差套利、调频服务等获取收益,商业模式多元化。以湖北某储能电站测算为例,若现货价差达0.4元/千瓦时,其年收益率可超过12%。这种模式下,储能的角色从被动配套升级为主动调节资源,甚至可通过跨省交易优化资源配置——例如西北储能电站向东部缺电省份放电,实现区域协同。
然而,市场化的红利伴随着风险。实时电价波动可能超过300%,尤其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如光伏午间),电价可能跌至负值,而晚高峰又可能飙升至1.5元/千瓦时。这对企业的预测能力和风险对冲策略提出了极高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年储能系统厂商推出的工商储新品,普遍在讲“AI+储能”的故事,其出现的内在逻辑是市场化交易到来后,储能对AI调度算法、快速响应能力的高度需求。
同时,地方政策差异可能导致投资回报不确定性,如江苏拉大峰谷价差却压缩套利窗口,而安全性监管的趋严,如华东地区禁止在人员密集场所部署储能电站,则进一步抬高行业门槛。
用一句话通俗总结394号文就是,国家要让电力的价格像股票一样实时波动,通过市场竞价决定谁发电、谁用电,同时打破省份之间的电力交易壁垒,让电能在全国流动起来。
从“价格内卷”到“价值深耕”
两政策的叠加效应,正在重塑储能行业的竞争逻辑。过去,行业沉迷于“价格战”,储能系统价格一度跌破0.3元/Wh,毛利率压缩至8%。如今,政策导向将竞争焦点转向技术差异与商业模式创新。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因成本优势崭露头角,AI驱动的智能调度系统成为新的护城河。例如,科陆电子通过“储能+AI”优化交易策略,使调频收益占比提升至40%;远景能源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
这一过程中,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和全球化布局抢占先机:比亚迪在欧洲储能市占率突破25%,宁德时代与特斯拉合作巩固全球优势。而中小企业则被迫转型,或深耕包括移动储能、极端环境应用在内的细分场景,或通过联盟协作寻求生存空间。
未来的赢家,不会是那些盲目追逐规模的企业,而是那些能够将技术深度、市场洞察与生态协同融为一体的“新物种”。当电价波动成为常态,储能的真正价值,在于成为电力系统中那个‘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的枢纽。站在这场转型十字路口中,唯有拥抱变化、锻造内功,方能于浪潮之巅,开辟新航道。
本文来源: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