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省砍向“购电价”,江苏之后贵州再补刀!0.48元价差逼死第一批玩家?
5月16日,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各市(州)发展改革委(局),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各增量配电网企业,贵州电力交易中心征求《于优化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
按照征求意见稿内容,在划分峰平谷时段方面。
冬季(1-2 月、12 月):
峰时段为 9:00 - 11:00、17:00 - 23:00;
平时段为 8:00 - 9:00、11:00 - 17:00、23:00 - 0:00;
谷时段为 0:00 - 8:00。
非冬季(3 - 11 月):
峰时段为 8:00 - 9:00、17:00 - 0:00;
平时段为 7:00 - 8:00、9:00 - 13:00、14:00 - 17:00;
谷时段为 0:00 - 7:00、13:00 - 14:00。
根据《征求意见稿》分时电价浮动仅基于“上网电价”(购电成本),而输配电价、系统运行费用等固定成本不再参与浮动。这意味着:
峰段电价 = 平段购电价 × 1.6(上浮60%);
谷段电价 = 平段购电价 × 0.4(下浮60%);
实际峰谷价差 =(1.6 - 0.4)× 平段购电价。
以贵州当前平段购电价约0.4元/kWh计算,理论峰谷价差仅0.48元/kWh(若包含固定成本则可达0.72元/kWh)。价差缩水33%,直接冲击储能项目的“套利空间”。虽然这一政策从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促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储能投资者而言,政策的大幅变动使得收益预期变得更加复杂。
对比江苏政策
江苏2025年同样将浮动基准调整为购电价,但引入“尖峰/深谷”多时段划分,试图通过更精细的时段设计平衡收益。而贵州的“一刀切”式调整,则让储能投资者更难找到“安全垫”。
01
传统工商业储能的盈利核心是“低储高放”赚取价差。但贵州新政下,这一模式面临三重挑战:
价差收窄:0.48元/kWh的价差需覆盖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损耗、设备折旧及运维成本,项目IRR(内部收益率)可能跌破6%的行业底线。
时段匹配难度增加:贵州冬季峰时段集中在早9-11点、晚5-11点,非冬季峰段则延长至凌晨0点。储能系统需更高频次充放电,加剧电池衰减。
政策不确定性:贵州明确“现货市场运行后,批发用户不再执行分时电价”,未来可能进一步压缩储能套利空间。
02
行业大洗牌:谁能活过“政策寒冬”?
政策变动并非“末日”,而是倒逼行业升级的催化剂。存活的关键在于“多维收益+精准策略”:
需求侧管理:结合分时电价时段,优化工厂生产排班,将用电负荷向谷段转移,降低基础电费。
辅助服务市场,光储一体化:搭配分布式光伏,利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对冲电价波动风险。
创新模式:浙江某企业推出“储能即服务”(ESaaS),按客户用电曲线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价差收益分成,降低用户初始投资压力。
03
给储能人的“生存指南”:抬头看天,低头算账
政策雷达全天候扫描:紧盯分时电价、现货市场、辅助服务等政策动态。
动态财务模型:建立含政策变量的收益模型,预设价差收缩、时段调整等情景,测试项目抗风险能力。
生态合作:与电网公司、售电企业、负荷聚合商共建利益共同体分摊政策波动风险。
04
穿越周期,等待黎明
贵州分时电价调整,是电力市场改革的必然一环。每一次电价政策调整,背后都藏着市场需求、能源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储能行业而言,短期是阵痛,长期是机遇。唯有跳出“价差依赖症”,转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角色,方能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浪潮中,找到新航向。
本文来源:储能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