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储能新风口
作为破解新能源间歇性难题的“密钥”,储能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用电成本,还有助于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近年来,储能技术持续迭代,成本稳步下降,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在政策东风与技术突破的双重助力下,储能产业前景广阔。关注本期《国际导刊》,一同洞察这一新兴领域的无限可能。
迎接储能新风口 全球市场高速扩张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传统能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的日趋恶化,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其发电规模也快速攀升。以风能、太阳能为基础的新能源发电通常取决于自然资源条件,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储能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开拓了空间,更为全球能源系统的稳定与高效注入了新活力。在当今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储能技术作为连接新能源与传统电网的桥梁,正在成为推动绿色未来不可或缺的力量,悄然改变着能源市场的格局。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 储能需求持续增长
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球储能装机需求攀升,储能项目招标与规划量也大幅增长,配储时长稳步提升。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将展现出极为强劲的扩张势头,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达到221吉瓦时,同比增长36%。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需求。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的快速发展,成为储能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预计攀升至35%,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占比将突破20%。为降低自然条件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消纳,储能系统成为电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储能可以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发挥削峰填谷的重要作用,有效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的报告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不断提升,储能技术对平衡能源供需、提升电网韧性的作用愈发关键,未来5年内,储能装机量有望持续呈几何倍数增长。
随着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政府纷纷认识到储能行业的重要性,积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欧盟“绿色协议”要求,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至40%,并配套出台储能补贴政策和市场准入机制。美国则通过税收抵免、投资补贴等手段,大力鼓励储能项目建设,多个州已明确储能采购目标。今年2月,我国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加快锂电池等成熟技术的迭代升级,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投资储能项目的热情。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的研究表明,政策激励措施对储能项目的投资决策影响显著,在有明确政策支持的地区,例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与得克萨斯州,储能项目的投资意向提升了近60%。
储能技术推动能源变革 油气行业加速布局
储能具有能量存储、系统调频、峰谷调节和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等功能,在油气田风光发电的电源侧、电力输送的电网侧,以及油气行业上中下游的用户侧等应用场景中,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传统石油公司也积极布局储能领域,以应对未来能源市场的变化。
早在2016年,道达尔能源便收购了世界领先的电池技术研发企业Saft,由此进入储能领域。2023年,道达尔能源在比利时部署了电池储能系统,这是其在欧洲部署的最大电池储能项目。近年来,道达尔能源持续加大在储能业务上的投入,该公司表示,计划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的总生产能力达到35吉瓦,到2030年达到100吉瓦。
bp于2023年全资收购英国太阳能公司Lightsource bp,将储能业务纳入其能源转型战略的核心,并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多个储能项目,持续加大在储能领域的研发投入。2024年12月,该公司正式启动其在澳大利亚部署的最大电池储能项目——Woolooga“太阳能+储能”项目。
我国储能市场同样发展迅猛。2025年伊始,比亚迪储能与沙特电力公司成功签署全球最大的电网侧储能项目合同。中和储能自主研发的兆瓦级长时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成功交付欧洲重点项目。国内油气企业也依托自身需求与特色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储能业务发展。例如,中国海油积极探索海上风电与储能相结合的模式,计划在海上风电场周边部署储能设施,以应对海上风电间歇性强的问题,目前已开展相关前期研究与试点筹备工作。中国石油积极探索储能业务,在多个关键领域启动试点项目。例如,在油气田领域,中国石油充分利用储能技术,有效解决油气生产过程中的电力稳定性问题。2024年12月,中国石油首座独立固态电池储能电站——华北油田固态电池储能电站成功并网投运,极大地提高了储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此外,中国石油长期与储能产业链的领先企业保持紧密合作,比如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中油时代储能科技公司,聚焦长时储能电池研发,开发高海拔地区电池热管理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储能电池系统的集成和生产能力。
全球储能市场持续扩张 规模发展挑战重重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普及和电力系统对灵活性、稳定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全球储能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IEA认为,在既定政策背景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提供80%的新增发电容量,其中,仅太阳能光伏发电就占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在电力需求中占比的提升,将对碳减排产生积极效应。伍德麦肯兹的报告显示,过去5年,储能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28%,预计到2030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吉瓦。IEA在《2025年电力报告》中指出,各国有必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投资,尤其是在电网和能源储存方面,并表示:“积极解决部署障碍,改善电网基础设施,扩大储能能力,将是实现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
虽然储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成本压力、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与安全性等诸多挑战。
首先,目前电池成本在储能系统总成本中占比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储能系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需要在加快研发新型储能材料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持续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等多个维度发力,降低储能成本。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指出,若电池成本能在未来3年内降低30%,储能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将迎来新的转折点。近期,LG化学宣布将投入10亿美元研发新型电池材料,期望在2026年前降低20%的电池成本。
其次,各国政府关于储能发展的相关政策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规则和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储能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给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能源宪章(Energy Charter)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在部分国家,因政策不明确导致储能项目前期审批周期延长了2—3倍,增加了项目的投资风险。比如,美国部分州近期才开始拟定储能参与电网调度的具体规则,在此之前,储能项目建设推进缓慢。
再次,储能技术的标准化和安全性问题也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储能技术标准,这给储能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营带来了较大挑战。此外,储能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大规模应用中,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今年年初,全球最大的储能电厂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斯兰丁储能电厂的火灾事故就凸显了储能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性,促使行业加速相关安全标准的制定。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在牵头制定全球统一的储能技术安全标准,预计在未来2—3年内逐步完善并推广实施。与此同时,众多企业与科研机构也逐步加大在储能安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如研发新型阻燃电池材料、优化电池管理系统等,力求从源头降低储能系统的安全风险,保障储能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记者 马宇涵)
全球储能“裂变” 中国中东携手开拓绿色未来
徐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
储能市场蓬勃发展 中东市场成新蓝海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技术已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深刻影响着世界能源格局。从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到蓬勃发展的中国,储能领域的探索与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全球可持续能源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与变革。
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呈现“裂变式”增长态势。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达69吉瓦/169吉瓦时,同比增长76%。预计到2030年,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21.2%,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从地域上看,亚洲、美洲、欧洲3大市场增长显著,增速均超40%。
长期依赖石油出口的中东地区,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加速了对新能源的布局。沙特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凭借自身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优势,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项目。例如,沙特的NEOM新城项目,规划未来电力供应100%来自清洁能源,该项目不仅依靠太阳能和风能,储能系统也将发挥关键作用。事实上,自2016年沙特提出国家可再生能源(NREP)计划后,中东多国就纷纷响应,相继提出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阿联酋预计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升2倍以上,达19.8吉瓦;阿曼希望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中的占比达30%,装机规模达4.5吉瓦;卡塔尔计划203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份额提升至18%,光伏规模达4吉瓦;科威特明确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提高到15%。
中东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具备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绝佳条件。据光伏专业媒体“Solar Quarter”等报道,阿联酋年太阳总辐照度为7920兆焦/平方米,相比之下,中国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的青藏高原、甘肃北部等地区,年太阳总辐照度在每平方米5040兆焦至6300兆焦之间。
然而,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这使储能成为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的关键。为推动储能产业发展,中东各国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沙特能源部将投资1万亿里亚尔用于电网建设和设备升级;阿联酋近年来启动多个光伏项目,预计到2025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8.5吉瓦,在简化审批流程等政策的推动下,吸引了众多全球储能企业。根据中东太阳能产业协会的数据,目前中东和北非地区光伏市场的价值约为200亿美元,到2030年,这一地区光伏市场的价值将达到万亿美元水平。在各类利好政策刺激下,中东储能市场潜力巨大,已然成为全球储能企业眼中的蓝海。
中国企业崭露头角 国际合作成果斐然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预计在40.8吉瓦至51.9吉瓦之间,国内许多成熟储能企业正在加快海外的布局步伐。
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成绩亮眼。阳光电源签下了沙特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容量达7.8吉瓦时;比亚迪公司斩获了沙特电力公司12.5吉瓦时的超级订单;宁德时代通过阿联酋RTC项目供应19吉瓦时的储能系统,创下全球光储一体化项目规模之最。
中国企业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还在商业模式上积极探索。宁德时代与阿联酋合作建设的迪拜产业园,实现了从材料到系统的垂直整合;阳光电源采用“技术入股+产能共享”模式,与当地企业深度合作,不仅提升了自身在中东市场的竞争力,还促进了当地储能产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储能企业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覆盖欧洲、非洲、东南亚、中东与美洲等多个地区。在欧洲,中国储能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产品,赢得了当地客户的认可,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在非洲,中国储能企业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解决方案,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沙特在储能领域展开了诸多合作,开创了优势互补的新模式。双方的合作不仅是技术与资金的结合,更是理念与战略的共振。沙特在其“2030愿景”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该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50%,致力于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而中国在光伏、风电以及储能等绿色能源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与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在光伏领域,中国的光伏产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在储能方面,中国企业在锂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上成果显著,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众多储能项目。
沙特财政大臣穆罕默德·贾丹曾明确表示,沙特希望在绿色产业方面与中国深化合作。近年来,中沙双方的合作已推动一系列超级项目的落地。例如,NEOM新城的“2.2吉瓦光伏+1.1吉瓦时”储能项目,由中国能建承建,采用中沙联合研发的沙漠光伏涂层技术,显著提升了组件性能。此外,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与中国多家金融机构达成金融合作协议,为中沙储能合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储能技术创新突破 行业发展挑战犹存
储能技术正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储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为行业注入了新活力。中国石油集团率先实践,在青海油田部署了由全钒液流电池构建的“光—储—抽”离网系统,实现了边远油井零碳供电;新疆油田玛湖078井场采用“锌溴液流+磷酸铁锂”混合储能技术,攻克了零下25摄氏度极寒环境的供电难题,绿电渗透率提升至60%。
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进一步加速了储能产业的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前沿技术获得国家级支持。资本市场也积极涌入,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上半年,储能领域就有超过30家企业完成了数十亿元的融资,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4年,全球锂电池价格大幅下降,钠离子电池量产成本降低取得突破,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实现大规模增长。中国企业通过材料创新、生产线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储能电池的性能与经济性。例如,远景能源研发的储能电芯循环寿命突破1.2万次,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至0.15元;宁德时代推出的第三代钠离子电池成本较锂电池降低30%,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随着辅助服务市场品种的不断增加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建成,储能项目的收益渠道进一步多元化,项目的经济价值也显著提升。
然而,储能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国际贸易中,货币政策波动与到款周期长、当地政策不确定性大、人工风险高等问题成为储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此外,储能技术的标准化和安全性问题也亟待解决。
尽管挑战重重,但中国储能企业正从“成本优势”迈向“价值创造”。种种成绩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的双向赋能,中国储能企业将在全球储能市场持续引领变革,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新动力。
文章: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