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储界网,全球中文储能门户!主办单位: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
新型储能加速:广东打造万亿产业,多省份都在布局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3-03-21 15:03:00 阅读次数:2063

在“双碳”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迎来了“风口”。

     3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
     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近870万千瓦。分省域来看,截至2022年底,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份分别为:山东(155万千瓦)、宁夏(90万千瓦)、广东(71万千瓦)、湖南(63万千瓦)、内蒙古(59万千瓦)。
     这意味着,未来四年,广东省新型储装机规模增长近6倍,产业营业收入增长近6.6倍(2022年,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1500亿元)。
     广东有何优势?
     在当天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广东省发改委一级巡视员蔡木灵在对《意见》进行解读时说,广东要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广东省储能电池产业基础较好,覆盖了储能电池材料制备、电芯和电池封装、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和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新型储能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基本具备全球竞争力。”
     根据《意见》,广东将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为重点建设珠江口东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以肇庆、江门、珠海、中山为重点建设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
    《意见》还提出,要积极开拓海外储能市场,鼓励新型储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国家级新型储能产品进出口物流中心。鼓励新型储能企业组建联合体积极参与国外大型光储一体化、独立储能电站、构网型储能项目建设。顺应欧洲、北美、东南亚、非洲等市场用能需求,提升“家用光伏+储能”、便携式储能产品设计兼容性和经济性,持续扩大国际市场贸易份额。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机械储能等。新型储能具有响应快、配置灵活、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可在电力运行中发挥顶峰、调峰、调频、爬坡、黑启动等多种作用,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加快建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中国能源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按规划,到2030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新能源渗透率正在不断提高。但与火力发电相比,这些新能源由于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等先天缺陷,只有发展储能才能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和消纳的需求。
     国务院在2021年10月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2年年初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则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山东、宁夏也在跟进
     除广东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此前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发展目标合计超过6000万千瓦。这是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2025年达到3000万千瓦目标的两倍。
     山东省能源局最近印发的《山东省新型储能工程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达到400万千瓦;2025年,达到500万千瓦左右。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最近发布的《宁夏“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全区储能设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装机规模的10%。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多省份提出储能配置比例一般为10%及以上,个别达到20%,甚至更高。
     据《2022中国储能产业创新发展白皮书》称,当前“新能源汽车企业已步入1-N发展阶段,而储能正处于0-1阶段”。
     随着“风口”的到来,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发现,当年做袜子、做食品的企业跨界进入光伏领域的现象,已经在新型储能领域中不断出现。2022年以来,至少有20多家原本与储能无关的上市公司布局了新型储能,其中不乏锅炉、水利、空调、工程机械、电脑配件、环保等企业,甚至包括食品、教育等行业。
     比如,2022年10月11日,职业教育上市公司ST开元(300338.SZ)宣布,拟参与设立长沙开元商业储能有限公司,布局新型储能。10月10日,黑芝麻宣布对正在布局新型储能的天臣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资5亿元。
     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新型储能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成本,“未来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2022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要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要降低30%以上。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
2、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3、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4、以上网站相关事宜可联系:13851427128 邮箱:xuhuan@jsesa.com.cn
©储界网 Chu Jie Wang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53254号-1         投稿邮箱:xuhuan@jses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