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储能火爆假象:订单不断,落地项目却不多
最近,“储能开始没订单了”等言论发酵,导致不少业内人士对储能行业发展充满忧虑。环球零碳也在《储能市场突然变天:订单熄火,股票暴跌超70%》一文中分析,发现订单熄火大多来源于海外户用储能。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碳排放大国,工商储和大储,仍有着合理的市场成长逻辑。
如果拿这两者对比,业内人士认为拥有经济性的工商业储能才是储能的未来,大储则将因为其经济性不足,商业模式还不清晰,只能作为新能源发电站的配套设施。
正因为如此,工商业储能正吸引着每一名涌向储能赛道淘金的玩家。据不完全统计,仅华东、华南、华中的工商业储能产品厂家已经接近500家。
在11月初的SNEC ES+(2023)国际储能展上,这种趋势更是展露无遗。上千家储能企业倾巢而出,工商业储能柜是展台上的“标配”展品,成为这次展会最大的风向。不仅是造电池的、做光伏的玩家纷纷入局,连充电桩企业也不落下。
除了现象级爆火,从数据来看,工商业储能的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也很可观。
据今年9月发布的《2023中国工商业储能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至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累计装机可达到11.5GW,累计市场规模在190亿元~240亿元。其中,预计2025年年末我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约为3.2GW,累计市场规模约为65亿元~80亿元。
图说:中国工商业储能累计装机(MW)
来源:《2023中国工商业储能发展白皮书》
另据东吴证券分析,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工商业储能备案项目已达2.8GWh,同比增长1231%。
以浙江为例,仅今年7-9月,备案的用户侧(工商业)储能项目达306个,涉及总投资金额达12.5亿元。
为了让工商业储能市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浙江还在11月初接连发布两条储能相关政策,《浙江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办法(暂行)》征求意见稿和《浙江省用户侧电化学储能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那么,属于工商业储能的增长故事真的开始了?
01.工商业储能‘0’投资即可享收益
所谓工商业储能,是指容量及功率较小、用于工商业的储能系统,目前主要通过“低电价时从电网充电,高电价时放电使用”的方式来为用电企业节省成本,属于用户侧储能的一种,户用储能(家庭储能)也属于其中。
来源:集邦能源网
大储则属于电源侧/电网侧储能,相比用户侧储能,它一般需要建设用地,靠租赁等方式获得收入。
由于其经济性不佳的原因,山东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晓斌称大储为过渡性产品。
例如,以全国做得最好的山东为例,其大储经济性也并不是太好。虽然个别大型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可通过租赁做到盈亏平衡,但大部分租不出去的还是在亏钱。
因此,从业内人士来看,未来储能的发展还是在工商业储能。原因很简单,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和增长潜力更吸引人。
其最重要的收益来自于峰谷套利。因为工厂电价有高低峰,配置储能就可以在低电价时充电、高电价时放电,峰谷差越大,项目收益越好。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9个地区峰谷价差超过0.7元/kWh,广东价差最大,高达1.35元/kWh。
不仅如此,浙江、湖北、安徽、湖南、广东等地的分时电价每天两个高峰段,实施“两充两放”,进而扩大了套利空间,缩短了投资回收周期。
图说:2023前三季度中国工商业GW级市场
来源:光伏盒子
除了峰谷套利,多个省份还出台了用户侧(含工商业储能)补贴政策,包括放电补贴、容量补贴以及投资补贴。比如,浙江温州和义乌、安徽合肥和芜湖、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湖南长沙、广东深圳等地都对用户侧储能给予一定放电补贴(0.2元/度~0.8元/度不等)。
正是如此,市场流传着一位温州老板的故事。他用120万元资金投资了一个工商业储能项目,峰谷差价加上放电量补贴,整体估算下来,每天轻松入账数千元,两年即可实现本金回收。这个投资回报率简直令人瞩目。
这种模式属于业主自投。业主有工厂,自己投资,运营管理储能电站,正常情况4-4.2年的回本。
一般这种更适合有一定资金实力或耗能较高(年用电量大于200万kwh)且亟需能源转型的工商业用户。由于该模式需要投入的资金多,对大多数工商业业主来说压力很大。
因此,为了降低业主的投资门槛,提高投建储能的意愿,合作的模式还有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纯租赁等多种形式,大有当年房地产开发热潮的味道。
其中,“0投资”即可享收益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最受人追捧。
这种模式是工商业业主与能源服务方签订协议,业主自己不投,请能源服务方(第三方)来投,业主和能源服务方按照1:9分成,业主不出钱,收10%利,投资者收90%的利,大约7-8年回本。
而工商业业主只需要提供土地即可,业主向能源服务方支付用电成本即可,相较于业主自投模式风险较低。
据了解,由于竞争激烈,这种商业模式的项目分账比例已经从过去的9:1提高到了8:2,甚至一些优质、稀缺项目抬高到了7:3。
还有剩下两种商业模式分别是融资租赁+合同管理模式,即从外面借钱投,自己管理和纯租赁模式:自己没有钱,把项目拿到手租出去产生利,一般6年左右回本。
02.落地项目少,未实现充分发展
资本涌入、入局者众多,工商业储能赛道看起来异常火爆,但实际上,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该赛道只是理论上的商业逻辑可行,并不意味着能顺利落地。
从项目开发来看,据开勒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小波表示,在投资前阶段,业主可能出于对安全顾虑,存在决策难、项目签约难的现象。
在交付环节,又因为资方要求反复、项目门槛高、要求多等原因,各方流程衔接耗时长导致项目交付难。
最后的投后阶段,又会因为设备运行不稳定,售后运维不及时,导致客户满意低,影响后续项目业务持续开展。
从盈利角度来看,有人认为工商业储能是一个伪命题:待大批工商业储能安装之后,并不会存在那么高的电价差。那么投建的经济性也就不存在。
另外,仅靠峰谷价差情况较好的几个省和到2025年的几个吉瓦的量并不足以支撑入行的几万家企业去发展储能,况且目前大多数工商业储能还只是在备案阶段,具体并网项目数量并没有这么多。
因此,工商业储能行业存在的短板不少,不少投资人表示仅持观望态度。这可能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方面,目前工商业储能经济性是由于政策、补贴扶持,电价差是否能长期保持将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国内整个储能市场自2017年初步开启至今,才6年时间,行业标准和监管制度的建设也存在滞后性,因此其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尤其是工商业储能的运维问题,对技术要求高,涉及到通信、电力控制、保护等方面,难度比较大。大储最多烧掉一个设备,但工商业储能可能就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
在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看来,目前仍处于工商业储能第一阶段,并未实现充分发展。
所以,工商业储能若想获得长期性发展,还需在各方面做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