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毛利率持续下滑 马斯克押注储能能挽回颓势吗?
10月19日,特斯拉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表现差强人意。在财务数据方面,特斯拉第三季度总收入约234亿美元(约17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净利润为 18.53 亿美元,毛利率为 17.9%,均低于上个季度;特斯拉第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8.39%,达到11.61亿美元。
三个季度毛利率持续下滑
从一季度的19.3%到二季度的18.2%再到三季度的17.9%,今年以来特斯拉持续下滑的毛利率多次引发市场关注。对此,特斯拉方面表示,由于新工厂利用率不足,以及即将推出的Cybertruck皮卡车型,以及人工智能等项目的支出,导致运营费用增加,其利润率受到了打击。
在产销数据方面,第三季度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共计生产电动车超43万辆,交付超43.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8%、27%。前三季度已累计交付电动车超132.4万辆,超过2022年131.4万辆的总和。其中Model Y款车型依然牢牢占据欧洲最畅销电动车辆排行榜首,而Model 3焕新版也将在10月底在中国大陆进行首批交付。
储能板块或成新机遇
不同于电动汽车板块业务的反响平平,特斯拉储能板块业务表现亮眼。财报显示,特斯拉第三季度储能装机量为4GWh,同比增长90%,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单季度装机量。能源和服务版块已为公司贡献了超过5亿美元的季度利润。特斯拉表示,储能业务已经成为特斯拉利润最高且最具远景的业务之一。
2006、2016年,特斯拉先后发布“宏图计划”第一篇章和第二篇章,涉及汽车制造、扩大电动车产品线、整合能源再生与储存、太阳能和自动驾驶技术、汽车共享等领域。今年3月,马斯克在投资者大会上开启了“宏图计划”的第三篇章,储能成为更加核心的发展要点。
他提到特斯拉会将太阳能、风能等不稳定但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储存下来,再利用Powerwall、Powerpack、Megapack等产品,分别针对家庭、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的储能与供电,同时接入电网,尽可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所提到的Powerwall、Powerpack、Megapack三款产品,分别对应着家庭户用储能、工商业储、发电侧、电网侧的大规模储能三大细分赛道,而其中最受市场关注、自带网红“流量”的便是Megapack。
布局中国有何深谋远虑
今年4月,特斯拉Megapack储能超级工厂项目官宣落户上海临港。预计于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6月1日马斯克深夜造访上海超级工厂亲自为后续储能产品的销售造势铺路。
选定中国建厂特斯拉的考虑应该是多方面,虽然储能这个全新增长极表现优异。但是想要拿下全球市场,复制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功。Megapack这款拳头产品的两个弱项还有待强化。
首先是安全问题。作为一款标准化产品,特斯拉为Megapack通过了防火测试,提供了集成安全系统、专业监控软件和24/7安全监测服务。虽然已经覆盖了电芯、模组、系统等多个细化领域,但MegaPack依然发生了多起火灾事故。
今年9月26日晚,澳大利亚昆士兰博尔德科姆电池项目的一个特斯拉Megapack 2.0模块发生火灾;2022年9月20日,Pacific Gas & Electric(PG&E)公司发现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县(Moss Landing)的Elkhorn电池储能项目中的特斯拉Megapack储能系统发生火灾。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特斯拉开始借鉴中国电池设计的特点,着手推进三元小电芯向磷酸铁锂大电芯的转换。此前有消息称,上海Megapack工厂计划从宁德时代采购磷酸铁锂电池电芯,实现Megapack成本的下降和安全性能的提升。
其次是价格问题。按照官网订单信息显示,一套3.9MWh的Megapack储能系统、含安装不含税售价约为26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00万元,即单价约人民币4.655元/Wh。对比最新的市场信息,7月国内储能投标市场,2小时储能系统平均报价0.960元/Wh,8月平均报价为1.083元/Wh。五至四倍的价格差距可不是单单靠特斯拉的品牌号召力就能拉平的。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借力国内成熟的电池产业链优势便是马斯克的全新思路。
特斯拉究竟会怎样改变中国储能格局
待这两个弱项完成强化,特斯拉势必会在储能领域对于国内储能企业产生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在价格层面。当前国内储能产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以低价“跑马圈地”成为国内厂商主要的市场竞争策略。
再看需求端,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的现状,导致投资运营商不得不狠抓成本。一时间国内储能市场呈现“价低者优先”的发展态势。还有部分核心技术缺乏或薄弱的企业,以低价劣势入门,扰乱市场生态,劣币驱逐良币情况越发严重。
某储能企业高管表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随着国家政策介入、市场机制的完善,储能电站的利用率逐步提升,技术创新才是核心竞争点,价格内卷只是假卷。可是国内储能企业已经裹挟其中难以脱身,像特斯拉这样世界级别的创新型企业本身就在成本控制部分极具优势。随着同国内储能成熟电池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挣扎在盈利线上国内储能厂商,还将受到来自特斯拉的一轮‘重击’,而已经出海了的国内储能厂商,也必将会和特斯拉迎来一场正面交锋。”
不同于特斯拉To C为主的业务模式,国内储能厂商在To B的业务环境中,大多缺乏提升普通消费者对储能行业认知的主动性。对于舆论场的影响和对资本市场吸引力有待加强。有业内人士表示:“以第三季度财报来看,未来储能一定会成为特斯拉发展的重要板块,随着同国内储能成熟电池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特斯拉或将进一步倒逼国内储能企业主动摆脱低位价格内卷,开始深入发掘创新研发力量,助力中国储能市场提早完成由早熟向成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