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组合”降温,新能源赛道何处去?
新能源一度风光无两,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光伏、风电相关出口又因欧洲能源危机加速。
然而,四季度以来,新能源行业明显在资本市场失宠,聚集相关龙头的“宁组合”热度下降,板块缺少主线,早前利好的逻辑似乎出现了审美疲劳。究竟目前新能源板块到哪儿了?未来有哪些关键趋势需要关注?对此,笔者独家采访了新加坡淡马锡旗下的富敦投资资深中国股票分析师张伟。
光伏欧洲出口前景更超风电
在中国的能源体系中,84%是化石能源。但是,碳中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于中国的水电和核电空间有限,为了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风电、光伏最终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大约需要达到65%~70%。
除了国内市场,中国光伏企业早将触角迈向全球,承包了全球70%~90%的上游组件的生产。今年欧洲能源危机问题也令各界更为关注中国企业出口市场扩容的空间。根据瑞信瑞启的调研样本,今年10月,大约65.8%的组件是由外国客户购买的。多家光伏组件企业也对笔者提及,今年欧洲的出口情况比最乐观的预期还要火爆,明年预计仍将维持高速增长。
在张伟看来,尽管地缘政治风险仍存,但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基本已无同类竞争者,因而中国组件的销售阻力较小。但风电的格局则不太相同,欧洲有维斯塔斯(Vestas)、西门子歌美飒这类巨头,加之不少风电项目都存在政府补贴,因而多多少少对进口的构成比例存在一定限制,当地国产化率基本上存在50%~60%的隐性要求,因而整体的中国风机出口仍存在一定挑战。
过去几年,伴随国内光伏产业链的逐步成熟,成本优势叠加技术快速迭代,使得国内光伏产业链全球竞争优势愈发突出,目前已供应全球80%以上光伏产品需求,国内厂商也是欧洲光伏产品需求的最重要供应方。从组件角度看,2022年前八月,欧洲累计从中国进口组件60.1GW,同比大增127%,在逆变器、户储电池产品方面,欧洲客户采购需求也主要是由国内厂商满足。欧洲本土能源成本攀升,也有望进一步强化国内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
张伟认为,尽管风电出口格局不如光伏,但风机零部件(不含叶片)是相对成熟的出口品种,例如电缆、塔筒等。早前维斯塔斯考虑在波兰建厂,然而天然气价格飙升导致生产成本高企,建厂计划作罢,相反在中国生产完毕后用船运往欧洲,成本还相对低10%~20%,因而巨头宁可在中国国内扩产。
早在10月,西门子全球公共事务主管勒扎米兹(Jon Lezamiz Cortázar)当时表示,涡轮机制造商通用电气和西门子歌美飒最近几周均宣布裁员,欧洲制造商“全都陷入财务困境”。“在本已紧张的风电行业供应链中,一切都变得更加昂贵。如果情况没有改善,可能会出现欧洲绿色协议采用非欧洲技术的情况。”
张伟对笔者表示,国内零部件厂商在海外主机厂内部的份额占比相对较高。塔筒方面,国内主要塔筒厂商均已实现一定比例的出口业务,但仍以配套国内市场为主;主机方面,由于受到银行可融资性等问题的限制,目前直接出口到欧洲的案例还相对较少。从未来发展机会角度来看,在能源成本抬升背景下,国内主机性价比优势进一步突出,且在交付方面有着更强的保障,随着初期项目的陆续装机发电,拥有稳定运行记录后,银行可融资性壁垒将被打破,将加速国内主机出口。
值得乐观的一面是,风机大型化、技术迭代等趋势使得中国风电行业降本速度较快。张伟也认为,就风电装机情况来看,2021年是风电抢装大年,2022年疫情对装机构成一定影响,但明年的格局将好于今年。2022年预计完成40GW的装机,2023年至少可以完成60~70GW左右的装机规模。今年风电企业三季报收入不理想,但明年的业绩释放或仍值得期待。
光伏的技术路线之争
在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路上,技术的革新往往将对行业产生颠覆性效应,这也体现在光伏电池技术上。
2022年被业内视作N型光伏技术商业化元年,TOPCon已率先突围,这主要得益于TOPCon设备投资更低、人才储备充足以及组件端已具备盈利能力等。标杆厂商的成功让此前摇摆不定的后发厂商下决心跨入TOPCon阵营,新增规划产能急剧扩张。
晶科能源N型TOPCon电池片转换效率达26.1%创造世界记录。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近期对笔者表示,尽管今年硅料价格持续攀升,令各界对于组件等中游企业的利润预期下降,“但公司的三季度利润创新高的主要贡献是来自于N型TOPCon产品,企业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加快技术迭代,才能抵挡上游成本攀升的压力,TOPCon的营收占比和议价能力是主要驱动力,客户仍愿意为更好的产品买单,因为支付的溢价将为他们带来更高的能源转换效率、更优的度电成本。”
张伟表示,技术决定转化效率,而转化效率也决定着成本,如果转化率从25%提到26%,电池片单位面积的发电量增大,那么相应的配套辅料的消耗就会下降。“原先1瓦的发电量的盈利空间为5分到0.1元,如果能够比别人便宜5分,这就是巨大的优势,毕竟企业出货量都在50~60GW,因而技术路线还是各大企业需要把握的关键。”
目前TOPCon成本比HTJ(异质结)大约便宜0.1元,这也是因为HJT设备成本更高,1GW接近4亿元(辅料辅材用到银浆等),而TOPCon则为2亿元左右。之所以众多新入局的企业敢于从HTJ切入,成熟企业则坚守TOPCon路线,各界认为是因为新企业寄望于用新技术弯道超车。
尽管目前TOPCon看似遥遥领先,但各界并不敢轻易做出定论。张伟认为,下一个阶段,各方拼的方向之一就是把电池片做得更薄,以此降低材料用量、降低成本。目前HJT电池片的厚度规格都为150微米,未来两年可以降到100微米,亦有观点认为最低可以达90微米。但TOPCon电池片可能只能做到120~130微米;尽管HJT设备成本目前较高,但未来可能用铜来替代银浆,这也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硅料价格拐点将至
与技术路线一样难以做出定论的问题,无疑就是硅料价格何时才能迎来拐点?这直接影响到中游、下游的成本和装机速度。
按照PV InfoLink最新公布的多晶硅致密料均价30.30万元/吨(含税)测算,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创近十年来新高。
张伟表示,30~31万元大概率是顶部,早前硅片产能远超硅料且下游装机需求强劲,这导致硅料供需不平衡,从而持续推升硅料价格。未来价格的下降可能会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取决于硅料的供应瓶颈随着产能释放的化解速度;二则是石英砂的供给瓶颈将如何约束产能。
今年硅料大幅度扩产,从四季度开始需要3~6个月的爬坡期,因而产能释放要到明年一季度。在此之前,硅料仍将维持紧平衡,毕竟硅片的产能要远大于硅料,从博弈的角度而言,各界还是愿意“抢硅料”。若无意外,到2023年,随着产能释放,硅料将不再是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环节,产业链新的矛盾或切换至电池片紧缺和石英砂对硅片产能的约束上。
到了第二个阶段,张伟认为,石英砂将成为关键。从全年来看,石英砂的供给相当于330GW的产能,但明年全年来看,硅料也估计至少可以支持400GW的产能,可见届时过剩的将是硅料,不排除届时将出现“抢砂大战”,这可能会加速硅料价格的下跌。
石英应用在光伏行业主要是两个细分:光伏玻璃和坩埚环节。光伏玻璃对石英砂纯度要求较低,而坩埚环节用的石英砂则要严格的多。有专业人士表示,现在一个石英坩埚的价格大概1.2万元,已经是去年12月价格的3倍了,涨幅比较大。不过,由于光伏硅片制备的拉晶环节,多晶硅原料占成本的90%左右,石英坩埚仅占约2%,因此高纯石英砂每上涨1万元/吨,对于硅片所用石英坩埚的成本增加仍不足1分钱。因此,市场对石英涨价并不敏感,大家最关注的是能不能买到的问题。
新能源车将更“卷”
相比起异常“卷”的光伏行业,作为另一个大热的绿色主题,新能源车“卷”的程度丝毫不输,而且2023年只有更卷。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经历了近两年的高速发展,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过程伴随着公司股价大涨,但目前似乎进入了小周期的尾声。随着渗透率提升到20%以上,此时估值往往会下降,即需要用盈利来消化估值,但利润也被越“卷”越薄。
张伟预计,明年新能源车销售量达到800万辆是大概率事件。比亚迪预计今年将卖出180万辆新能源车,凭借丰富的新能源车型矩阵以及产能释放,明年有望继续领跑新能源车市场,预计销量为300万辆(已从此前的400万辆下调);而今年受限于产量瓶颈的特斯拉明年也将放量,特斯拉上海工厂目前两款车型依然还有增长空间,预计特斯拉中国2023年新能源车批发销量将达到100万台,且不排除特斯拉会采取降价优惠、车型升级等方式来进行营销。
此外,插电混动车市场的竞争也将越发激烈,除了一贯领先的比亚迪,长城汽车、吉利等传统自主车企有望快速上量,连长城汽车最好的哈弗系列也首次推出插电混动车。
在张伟看来,明年销量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价格战”的概率非常高。整车卷完后,电池环节的价格压力也可能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