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温控专家交流纪要
Q:目前整个行业的风冷和液冷的比例?未来的情况如何?
A:目前风冷的市占率会高一些,国内液冷渗透率大概在25~35%之间,国外的液冷要高一些。未来五年预计液冷国内渗透率70-75%,国外会超过80%。
Q:宁德时代今年出货的储能液冷风冷的比例大概多少?
A:预计今年液冷40%,风冷60%,海外的市场液冷会比40%高一些,大概55%左右,国内的液冷会比40%低一些。
Q:宁德时代的温控供应商情况?大体的占比如何?
A:之前主要是英维克、松芝、空调国际,最近的话空调国际和松芝多一些,空冷液冷都有供,英维克已经基本不在体系内了,另外就是宁德自己培养的一些供应商,后续液冷也在导入同飞股份和申菱环境。
具体的比例要分国内和国外市场,国外由于售后等成本比较高,所以就会安排稳定性好的供应商,即使价格贵一点。国内的话松芝20%左右,国外的话空调国际有30-40%。
Q:奥特佳和高澜有给宁德供货吗?
A:据我了解,这两家还没有供货,只是潜在的定点的供应商。
Q:宁德时代对于温控设备的验证周期大概多久?
A:宁德有一个比较完整成熟的供应商开发流程,第一步供应商资质认证,对公司的技术、管理、供应链等进行审核;第二步产品质量认证,做一些产品的试制;第三步小批量的供货认证,整个周期在10-12个月。
Q:同飞和申菱目前认证的进度如何?
A:他们是今年开始陆陆续续导入的,据我了解目前基本上是第二阶段的尾声还没有出最终的结果。
Q:宁德对于同飞和申菱的评价?二者设备价格有没有差异?
A:宁德应该是更倾向于同飞的,同飞在温控精度方面是比较领先的,发展也比较迅速。二者的价格差不太多。
Q:温控精度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哪里?
A:以一个3MWh储能系统为例,如果用280Ah的电芯,就要有3000多个,要让每个电芯的温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里面涉及到一些逻辑算法,还是有一些Know-how的,也是考验各家技术开发能力的地方。
Q:宁德供应链选择的话会是一供、二供的模式,还是会这几家比较平均?
A:如果之前进来的供应商质量比较稳定的话,基本上就是一供了,例如松芝和空调国际,后导入的供应商基本上会先给一些项目,来观察长期的稳定性。
Q:宁德今年出货的储能国内和国外的占比如何?
A:预计国外占比50%多一些,国内不到一半。国外的客户主要是Powin, Fluence、特斯拉等等。
Q:宁德未来会做储能的系统集成吗?
A:宁德电芯和RACK都会出,也做集成,但是海外市场偏向于以PACK和RACK为主。未来宁德会慢慢的变成以PACK/RACK为主,直接供应电芯会越来越少因为本身储能电芯的利润会比较低,面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集成之后的利润会多一些。
Q:宁德时代今明两年储能电池的出货量预计多少?
A:去年16GWh,今年预计50GWh以上,明年保守估计70GWh,乐观点80-90GWh。
Q:目前液冷和风冷单GWh的价值量?
A:液冷单GWh在0.9-1亿元,其中主机占比55%左右,液冷板占比20-30%,剩下的是一些连接的转换接头。风冷单GWh在3000万左右。
Q:下游客户选择液冷的动力是什么?
A:一个是电芯技术方面,目前随着储能系统发展,能量密度、单体容量越来越高,现在主流的电芯达到280安时甚至会更高,可能有305、315Ah,会产生更大的热量,对储能温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是寿命和性能提升,锂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就是10~35℃,平均温度控制更好的储能系统,会延长电池的寿命,今本上电池每高1℃,寿命会减少2个月,所以液冷会比风冷的系统降低20%能耗,提高20%的寿命。
第三个是安全方面,液冷会比风冷安全性更高。
第四是政策加持,目前国家对储能的安全要求是越来越高的。
Q:液冷比风冷的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投资成本要低多少?
A:光储一体的项目,100MW光伏配60MW储能电站,不算调峰调频收益,采用液冷方案的储能电站生命周期的IRR基本上能达到2.9%,风冷的话基本上是0.9%。
Q:宁德的液冷板和管路的供应商大概有哪几家?
A:格局比较分散,液冷板的供应商有松芝、科创新源、飞荣达、纳百川、银轮、三花,管路的供应商就更多了,基本上能供应液冷板的都可以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