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解读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科学分析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从氢能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多元应用、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我国氢能战略发展的蓝图。
《规划》为巩固我国作为制氢大国的地位,加快产业布局和推动市场化开发,解决瓶颈技术难题,搭建完善的保障体系提供了制度框架与政策支持。
氢能将成为国家重点战略新兴产业
氢能是氢气与氧气化学反应时释放的化学能,具有热值高、清洁可再生、应用场景广泛等特性。氢能作为一种生产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我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国在多项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中均明确提出支持氢能的发展,体现出国家对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此次《规划》是国家首次将氢能产业列入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并出台单独文件,将氢能定位为国家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将其作为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为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路线描绘了宏伟蓝图。
《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作用与其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优势,促进异质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推动氢能、电能和热能系统融合,最终促进形成多元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同时,要以绿色低碳为方针,加强氢能的绿色供应,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深挖跨界应用潜力,因地制宜引导多元应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规划》突出强调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紧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加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加速产业升级壮大,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践行创新驱动,促进氢能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氢能汽车发展再迎政策红利
截止至2021年,全球主要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为49562辆,中国保有量约为8922辆,占18%。随着《规划》的出台,这一占比必将大幅提升。《规划》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量上讲,可再生能源制氢量是可以满足燃料电池车辆使用的;从品质上讲,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纯度很高,能够满足燃料电池对氢纯度的高要求,可以避免加氢站、储氢瓶和燃料电池受腐蚀或中毒等问题。显然,这是继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以来新能源汽车迎来的又一大政策福利。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行业已加快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业务,例如四川水电制氢、新疆光伏制氢、内蒙风电制氢等,为规模化生产清洁低碳氢能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
研究表明,相比起传统燃料汽车,氢能汽车集诸多优势于一身。随着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和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制氢结构优化带来的用氢成本下降以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加速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将逐步获得更显著的市场竞争优势。
根据车百智库预测,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在2025、2030年将分别增长到10万、100万辆,至2050年将达到3000万辆以上。2030年前,客车、物流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总保有量的占比在80%及以上。2030年后,随着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成熟以及成本下降,氢燃料电池将进一步发挥在长距离、重载领域的优势2,重卡和乘用车的规模将快速扩大。
氢能除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外,还可广泛应用于在重型车辆、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船舶、航空器等领域。因此,《规划》对氢能在多个交通运输领域也做出了相应的布局,以期提升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
技术突破亟需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
鉴于我国氢能开发利用技术仍处于研发与示范阶段、氢能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亟需发挥好政府在优化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氢能产业聚集,同时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和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规划》指出,要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支持新型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研究光解水制氢、氢脆失效、低温吸附、泄漏/扩散/燃爆等氢能科学机理,以及氢能安全基础规律;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其次,要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支撑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鼓励行业优势企业、服务机构,牵头搭建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废弃氢能产品回收处理、氢能安全战略联盟等支撑平台,结合专利导航等工作服务行业创新发展。
除行业龙头外,中小型氢能企业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规划》提出,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此举无疑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同促进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
《规划》特别强调加快氢能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氢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快推进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壮大氢能创新研发人才群体。鼓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其他从业人员。
财政金融支持氢能产化发展
《规划》指出,要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运用科技化手段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化、差异化金融服务。
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这一要求将市场的主导作用与政府的引导作用相结合,既为市场指明了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也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投资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与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价值。同时,鼓励氢能企业在科创板与创业板注册上市融资能够进一步解决氢能行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从而使氢能产业实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稳健发展。
发展氢能产业是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规划》的出台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进一步完善了氢能产业的相关政策,从而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