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发令枪响
事件1: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我们认为重点在于:
1)明确2亿kW新能源消纳底线
文件提出满足全国每年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纳需求。可以理解为每年至少新增200GW以上新能源装机的底线。
2)再提储能容量电价
文件提出健全完善煤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容量电价机制;加快市场价格信号传导至终端用户等措施。
我们反复强调,目前各地推出的容量电价、容量补偿等并非“补贴”,尤其不是财政补贴,而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下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具备可持续性。
3)后续怎么看
我们近期的实地研究表明,多省项目备案储备丰富,经济性良好,正在等待容量电价政策的临门一脚。 但目前这个文件并非全国性容量电价框架政策, 因涉及电价,后续预计会由发改委价格司出具。我们认为年底前有较大可能,储能的收益将更具确定性。
预计容量电价将参考本省煤电容量电价标准,我们测算峰谷价差在0.25元/kWh左右,搭配容量电价之后均可以取得6-8%或更高的IRR,经济性更加有保证。
事件2:内蒙能源局公布2026年容量补偿标准为0.28元/kWh。大超市场预期,有力回击了所谓取消传言。
1)预期是多少
此前有传言明年开始内蒙容量补偿取消导致市场大跌,而目前公布的0.28元/kWh有力回击了该传言。
2)经济性怎样
在内蒙普遍高峰谷价差,叠加容量补偿后,项目IRR可达20%以上。
3)严禁倒卖路条规范市场
政策还规定不得通过代持、隐性股东或交叉持股方式变更投资主体,即严禁倒卖路条,规范储能市场。
4)取消传言不攻自破
大的产业趋势下请相信政策的延续性,内蒙容量补偿政策的根本是解决弃风弃光。
1、储能市场景气度高涨
1)价格传导与盈利改善:
自2025年8月以来,电芯价格上涨已有效传导至下游储能项目,头部储能企业毛利率显著改善。
产业链价格和盈利情况向好,储能电站的盈利性在全国层面得到较大改善。
2)项目备案与建设规模:
招投标总量和备案项目规模持续扩大,新疆、内蒙古等省份累计备案量已超过100GWh。
单体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如出现4GWh及以上项目),储能时长延长至6-8小时(过去以4小时为主)。
例如,海博思创在内蒙建设的3GWh储能电站(时长6小时)预计年底投运,西北五省及内蒙古未来将以4小时以上时长为主力。
3)政策驱动容量电价落地:
甘肃、宁夏、山西等省份近期出台容量电价政策,刺激效果立竿见影。例如,甘肃、山西9月单月备案量均达14GWh,超过历史装机总量。
预计2026年起,多数省份将明确独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政策确定性高。
4)市场规模预测:
2025年国内储能装机规模预计达140-150GWh,2026年保守估计将增长至220GWh左右(乐观预期可达260-300GWh)。
长期来看,绿电直连项目(如电解铝、多晶硅等离网应用)将从2027年起放量,进一步拉动储能需求。
2、项目备案与转化机制
1)备案性质与转化率:
备案是项目前置阶段,但各省转化率差异大(如广东备案量大但实际建设少)。
西北省份(如新疆)的备案项目若靠近关键电网节点(如新疆750环网),资源稀缺性高,未来可能通过项目转让获利。
2)并网时间要求:
多数省份要求备案后6个月内实质性开工,锂电项目18个月内建成,否则备案资格可能被收回。
3、投资主体变化
1)投资主体多元化:
内蒙古最大投资方为蒙能集团,新疆为立新能源(新疆龙投旗下),省级及地市级国企(如昌吉国投)主导独立储能开发。
五大六小发电集团(如华电、三峡)更谨慎,主要围绕自身新能源大基地配套建设独立储能。
2)收益率差异:
西北省份(新疆、内蒙古)因现货价差大(如新疆日均价差近0.3元/kWh)、容量电价支持,收益率吸引力强。
东部省份(江苏、浙江、广东)现货价差小,且抽水蓄能项目占主导,政策设计受限,独立储能收益率较低。
4、储能收益模式
1)三大收益来源:
现货套利(主要收入,占比60%-70%)、容量电价(保底收入,占比30%-40%)、调频辅助服务(补充收入)。
新疆允许储能电站接入新能源场站并网,降低EPC成本,进一步提升收益。
2)容量电价政策可持续性:
内蒙容量电价(0.35元/kWh)结算顺利,但发电侧分摊机制能否持久存疑。
甘肃、宁夏等省份通过工商业用户电费分摊,机制更顺畅(如甘肃20GWh装机年补偿约20亿元,摊到每度电仅1分多,用户接受度高)。
3)风险分析:
若储能装机增速远超新能源装机,可能压制峰谷价差,影响长期收益。
政策可能动态调整(如山东容量电价已调整4次),以平衡储能收益与用户负担。
5、区域市场特点
1)西北地区(新疆、内蒙古):
现货价差大+容量电价支持,收益率可达10%以上。
新疆750环网建成改善电网接入条件,进一步推动项目落地。
2)东部地区:
用电量大但现货价差小,收益依赖调频服务,独立储能竞争力较弱。
3)储能时长延长:
4小时以上项目成主流,同等功率下对电池需求提升。
4)AI数据中心拉动有限:
国内数据中心仍以大电网供电为主,配套储能项目较少,绿电配储比例需按政策要求(国家级节点绿电比例80%)。
6、2026年市场展望
1)装机规模上限:
受产业链(电芯产能)和政策调控限制,2026年实际装机大概率在220-260GWh,难突破300GWh。
国家能源局通过开工时间限制防止“抢备案不建设”的投机行为。
2)价差趋势:
电力现货市场推广可能加大价差,但调节资源增加(如火电、抽蓄)也会平抑波动,对储能运营精细化要求提高。
3)产业链影响:
电芯产能2026年逐步释放,但小集成商因采购成本和供货周期处于劣势,行业集中度将提升。
总结:国内储能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政策驱动(容量电价)与市场机制(现货套利)共同推动装机放量。西北地区因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成为投资热点,而东部地区收益受限。未来行业竞争将更依赖精细化运营和政策适应能力,头部企业优势进一步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