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将推出1.7GW/4GWh的储能项目,东欧新兴市场开始崛起?
立陶宛新项目上马
立陶宛在获得潜在受益方的超额认购后,已完成其大型储能采购项目。能源部周二宣布,该国计划部署1.7GW/4GWh的储能容量,以确保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
代理能源部长日吉曼塔斯·瓦伊丘纳斯表示:"立陶宛计划安装超过4000兆瓦时的电力存储设施——这是加强国家能源体系和确保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一步。此类容量将确保电力系统具备更强的韧性、灵活性与安全性,同时也有助于稳定电价。企业界对此举措的高度关注表明,投资者已准备好积极助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国家支持正成为建设现代化、可靠且可持续的国内电力系统的关键推动力。"
本周初,能源机构负责人签署了批准储能项目融资的法令。二月份发布的初步征集令共收到50多份申请,总额超过1.97亿欧元(合2.14亿美元)——近乎最初预算的两倍。为此,能源部于七月追加了3733万欧元的资金。
能源部最初拨款1.02亿欧元,用于支持到2028年直接接入输电网络的至少800MWh储能容量。
周二该部确认采购规模时表示,将交付总计1.7GW/4GWh的项目,其总价值超过8.4亿欧元。国家补贴预计将覆盖总投资的14.7%。
支持将重点聚焦30MWh至300MWh的电力存储设施,这些设施旨在为输电网络提供平衡服务。补贴最高可覆盖符合条件成本的30%,每兆瓦时上限为15万欧元。符合条件的受益方包括法人实体(金融机构除外)。
该部周二同时确认,新一轮补充采购即将启动。此举标志着立陶宛自2020年以来的重大升级——当时该国启动了首个大型电网储能项目(由Energy Cells运营、西门子能源和Fluence交付的200MWh系统)。
立陶宛储能市场与政策
立陶宛长期以来电力依赖进口,尤其在2009年伊格纳利纳核电站关闭后缺口显著。近年来,该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成效显著。
截至2024年底,全国总装机容量7.283GW,其中可再生能源占比61.83%(光伏2.408GW,风电1.832GW),抽水蓄能900MW,电池储能200MW/200MWh。
2024年立陶宛发电量达7.761TWh,同比增长37%,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69.8%,本土发电量占电力总消费量的63%,创15年来新高。
为实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10.3GW(其中光伏4.1GW、陆风4.5GW、海风1.4GW)及电力净出口目标,立陶宛亟需配套灵活性资源。
立陶宛储能投资支持计划由欧盟“国家援助临时危机和过渡框架”(TCTF)提供资金,是其1.8亿欧元能源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应对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
立陶宛1.7GW/4GWh的储能项目将用以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这一举措标志着立陶宛在推进能源独立和绿色转型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球储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该国代理能源部长日吉曼塔斯·瓦伊丘纳斯强调,这些储能容量将确保电力系统具备更强的韧性、灵活性与安全性,并有助于稳定电价。
东欧成为潜力股
东欧地区正迅速崛起为全球储能产业的关键增量市场,其发展潜力主要由三大核心因素驱动。
欧盟通过“国家援助计划”向东欧国家提供大规模资金,例如匈牙利和波兰各获12亿欧元,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分别获5.9亿、5.78亿欧元。
各国配套政策同步发力:希腊启动1.53亿欧元企业储能补贴;波兰推出容量拍卖和税收优惠,目标2028年前部署5GWh储能;罗马尼亚2026年启动储能容量拍卖,采用差价合约(CfD)保障收益。
东欧电网设施相对老旧,新能源接入导致波动性加剧。例如,波罗的海国家因风电、光伏渗透率提升,亟需储能解决调频调峰问题。
欧盟要求各国在2026年前完成电网灵活性评估并量化储能需求,进一步释放市场空间。
东欧工商储单位投资成本仅0.1美元/度电,显著低于户储(0.3美元/度电),叠加峰谷套利(价差达0.3欧元/kWh),项目IRR回升至12-15%。
天合储能与东欧EPC企业Stiemo签署GWh级协议,首批落地90MW/180MWh项目;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通过本土化合作占据供应链主导地位。
到2030年,中东欧六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公用事业级储能容量将增长5倍,其中波兰从350MWh跃升至4000MWh,罗马尼亚达3750MWh。
2025年东欧整体储能需求增速预计达45%年复合增长率,2029年累计装机或突破15-20GW。
尽管面临并网规则不明确、补贴审批延迟等障碍,但本土化合作与技术适配正逐步破解难题。东欧凭借政策红利、电网升级刚需及中资产业链协同,已确立其作为欧洲储能市场新引擎的战略地位。
总结
欧盟计划到2030年将储能装机总量提升至500-780GWh,这相当于2024年底61GWh水平的10倍增长。东欧正在成为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推动力。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等国通过政策支持、电网升级需求和经济性提升三大引擎,推动储能市场快速发展。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储能作为关键支撑技术,其市场竞争已从单一产品比拼升级为技术、交付与本地化服务的综合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