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政策密集发布!从136号文到394号文,行业洗牌深度观察
政策关上一扇窗,也会打开一扇门。
2025年开局短短4个月的时间,储能政策引来“连环炸”。
136号文与394号文的叠加效应,本质上是给储能行业挤掉泡沫,标志着我国储能行业发展进入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
当潮水退去,唯有具备技术迭代、模式创新与全球化布局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史诗级洗牌中幸存。
顶层设计:开启市场化新格局
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136号文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储能行业激起千层浪。文件明确规定,不得将储能配置作为新能源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这一举措宣告了自2017年青海首推 “强制配储” 政策以来,长达数年的行政指令式配储时代正式落幕。
136号文堪称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其意义远不止于取消强制配储。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对《可再生能源法》和《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的创新性践行。
文件着重强调要完善市场交易与价格机制,力促新能源全面融入电力市场,实现公平公正地参与交易。同时通过构建 “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为风光新能源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新能源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仅仅两个月后的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再度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体改〔2025〕394号)》,明确提出2025年底前要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的目标。
相较于136号文对“存量规则”的全面革新,394号文将工作重心更多放在了“增量市场”的顶层设计方面,在时间规划、交易品种拓展以及价格传导机制上均作出了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部署。
从时间路线图来看,其规划清晰且合理。文件明确要求,在2025年12月底前,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东北六大区域市场以及20个省级市场要全面实现连续结算运行。这一目标的设定,旨在推动全国电力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高效运转。其中,广东、山西等8个试点省份被赋予先行先试的重任,需在2025年6月前完成省级市场独立结算试运行。
在交易品种方面,394号文实现了有效扩容。除保留日前、日内市场外,首次提出探索容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衔接机制。以调频服务为例,储能的响应速度(<2秒)和调节精度(>95%)等关键指标被纳入收益考量体系。这意味着,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凭借其先进的储能技术和高效的运营管理能力,将在市场中获得更为显著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价格传导机制也是394号文的一大亮点。现货市场将实现“新能源报量报价 + 储能动态响应”的联动模式。根据相关预测,储能参与调峰的收益有望从目前的0.5元/千瓦时提升至1-1.5元/千瓦时,这将极大地激发储能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然而,收益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储能企业需要承担实时电价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在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下,电价波动幅度可能超过300%,这对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36号文取消新能源强制配储,394号文要求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政策组合拳直击储能行业两大命门:收益逻辑与安全底线。
这场即将全面铺开的电力市场大考,将深度改变工商业储能的商业逻辑与发展路径,为储能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江苏实践:分时电价改革打破传统依赖
4月30日,江苏省发改委印发的《关于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结构促进新能源消纳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成为储能行业关注的焦点。此次政策调整,通过拉大峰谷电价上下浮动比例,新增午间低谷时段,自6月1日起正式执行,旨在鼓励工商业用户合理调整用电时段,降低用电成本。
江苏作为2024年底全国工商业储能装机第一大省,装机量超3GW,其新出台的电价政策暗含三大重要变局。
在时段划分上,政策走向精细化,午间低谷时段由原来的12:00-14:00延长至11:00-15:00,低谷时长增加50%,但这一调整却使得单日可套利时段从4小时压缩至3小时。
在价差计算方面,政策玩起了“基数游戏”,原政策以“到户电价(含输配电价)”为计算基数,新政策则改为“代理购电价格”,以某工商业用户为例,峰谷价差从0.85元/千瓦时大幅缩减至0.62元/千瓦时,套利空间近乎腰斩。
此外,政策还对用户响应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定年用电量500万千瓦时以上的企业必须安装负荷管理系统,这将推动储能功能向“峰时保供 + 需求侧响应”的复合模式转型,进而倒逼企业改变策略,从单纯购置储能设备转向建设“光储充一体化”系统。
未来,储能企业将更加依赖市场化机制与技术创新,不同应用场景对储能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也将持续推动行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对于工商业储能而言,优质业主将成为稀缺资源,优秀运营商将成为关键角色,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多类型运营收益,才是行业实现突破的关键方向。
未来趋势:消防安全,正成为储能淘汰赛的“大关卡”
储能安全性方面的政策也愈发严苛。4月21日,华东能源监管局发布的《电力与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堪称储能行业“最严安全令”。该文件为储能安全划定红线,成为众多储能企业、电站的生死线。
文件明确规定,严禁一年内发生过安全生产事故的单位参与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2025年底前,对不符合国家储能电池等相关产品及系统强制性标准、消防系统建设要求的,责令立即停运;2026年1月起,新建电化学储能电站须经电池质量抽检、消防系统等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运行。此外,文件还禁止在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内、地下建筑、易燃易爆场所部署储能电站。
5月7日,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从多个方面对储能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开展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条件和设施论证评价、完善电化学储能相关标准规范、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部门联动与信息共享以及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
行业趋势:强者恒强,全球逐鹿
储能行业淘汰赛方向转变了。
唯有主动求变,方能在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前业内曾预测未来80%的企业将被淘汰。目前储能厂商大打“价格战”,导致储能产业链价格持续走低,储能电芯、储能系统接近甚至低于成本价,这属于“劣币驱逐良币”,使行业陷入困境。不过,今年以来相继出台的重磅政策,正推动储能行业的淘汰赛由“劣币驱逐良币”向“优胜劣汰”转变。
在国内政策环境剧烈变化的同时,欧美、中东等海外市场对储能的需求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有机构预测,2025 年海外大储装机将实现翻倍增长。在此背景下,国内头部储能企业纷纷加速出海布局。比亚迪储能在欧洲市场的市占率已突破 25%,亿纬锂能在北美市场的订单量暴涨 300%,远景能源成功拿下英国 2.4 亿英镑的储能大单,宁德时代则凭借与特斯拉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全球储能市场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众多中小储能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亚非拉等新兴市场,试图在这片蓝海中寻求突围机遇,2025 年的海外储能市场已然成为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
在多项重磅政策持续出台的引导作用下,未来储能行业的出清进程将加快。届时,储能项目停产、延期,甚至订单出现“毁约潮”等情况,很可能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常见现象。不过,待低效、落后产能完成出清之后,储能行业将真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