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改的政策,储能人的冰与火之歌
前言: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下称"136号文"),这份开年重磅文件以及后续各个省市发布的相关政策。
特别是前几天江苏省发改委《关于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结构促进新能源消纳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正式发布,已经对新能源市场产生激烈的影响,说是哀嚎一片也不为过。作为一个储能行业从业者,站在2025年已然度过1/3的时间节点,利用出差间隙,也发表下个人感悟。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是上月初参加北京储能展期间想好的标题,可后面一直在饱和的差旅途中没空静心行文,好在大半个月以来,一直在市场一线奔走,从客户、伙伴以及同行朋友的交流中并未觉得市场发展产生了太大变化,就依旧沿着之前的思路来写了。
【火焰与海水】
火焰是指设备行业的不断内卷。在普遍认为单瓦时的BOM成本约为0.52左右的情况下,先后有厂家大开发布会,依次报出0.499、0.486再到0.478的Wh单价,把“自杀式卷低价”的做法美其名曰“拿几千万的营销费用补贴客户”,整个行业几乎等于被放在火上烤。
老板质疑采购是不是设备买贵了?集成商质疑上游供应链厂家是不是没有一视同仁的诚恳报价?居间人看到设备价格跳水找投资方索取更多的价差空间,用户也水涨船高要求更多的分成比例…依次类比,搞得不少原本温和的同行交流群里不时来几场骂战,有些同仁忍不住互道XX就此别过了。
海水指的是新能源发展的汪洋大海也是波浪起伏。以前两年从浙江到江苏、广东最先规模化发展起来的工商储市场来说,喝到头啖汤的玩家们随手都能捡到肥肉的好日子才过了不到两年,先行市场的峰谷价差收益变少、安全的规范要求不断从严加码都如同悬在头上的利剑。
当然,更多区域如安徽、湖南、重庆和四川等省份也出台了相对利好政策,零碳园区也被写进中央和各地方的工作报告作为“大词”被着力打造,源网荷储、促进消纳也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更务实的推动新能源建设的重点事项;而且,还有更多的细分场景犹如广阔的陌生海域有待我们去探索。
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平常事。
师兄郑华教授在各场报告反复讲过一句话,“灵活性资源因新能源而生,因电力现货而盈”。储能作为重要的灵活性资源,由政策催生再经过野蛮生长,其存在的合理性已毋庸置疑,但到现在,确实要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新能源高速发展,提前5年完成了2030年的发展目标。能源局今年2月印发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显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将超过2亿千瓦。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仍在加速进行,新能源与传统电源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通过行政手段解决,把各类市场主体推进电力市场,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的电力现货市场正在加速建设。截至目前,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已经转入正式运行,2025年大部分区域将进行结算试运行,2026年底绝大多数市场要进入长周期结算试运行。
所有市场主体,不管是买方(负荷侧)还是卖方(源侧),不论电能量交易、电力辅助服务交易还是未来容量交易,改革的方向都将由政府定价转为市场定价,由市场竞争实现各方利益的再平衡与调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电力系统提供调节服务的储能,作为灵活性资源之一,也将在电力现货市场的环境中获得盈利机会。
从2022年初的“118号文”(将燃煤电厂全面推向市场,开启了源侧主体市场化之路)到2025年年初的“136号文”,意味着所有源侧主体都将被推进市场。在这个脉络框架之下,储能有望形成真正市场驱动的长效机制。而伴随136号文的影响持续深入,储能的应用场景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源、网、负荷侧各场景下储能的应用形态、应用价值,可参与的电力交易类型,以及运行模式各不相同,充分理解电力系统,从系统需求的角度去分析储能的应用与价值实现,是每一个储能从业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市场空间仍然很大,但参与的难度提高了!
【写在最后】:
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
就在前几天,欧洲发生史无前例的大停电事件,这才是真正的黑天鹅。虽然对于造成此次事故的具体原因仍未明朗,但各方分析此事暴露的一个共性问题归结于:可再生能源高速发展,电网与储能建设不足。
电力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基础生活资料和生产要素,供应必需是稳定可靠的。所以,全球能源结构的持续变化必将不断带来新的挑战,也酝酿着层出不穷的新机会。对于我们勤劳的中国劳动者来说,那还等什么呢?
本文来源:储能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