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严格!温州发布储能消防意见稿!用户侧储能电站未来怎么干?
近日,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温州市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据公告内容称:
为强化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安全管理,支持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建设,我局会同温州市发改委、温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组织起草了《温州市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拟正式发布后,指导我市新建、改建、扩建的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消防安全管理等工作。现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如有意见建议,请于3月10日上午10点前以书面实名形式反馈温州设计集团。
意见稿针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消防安全提出了系统性要求,覆盖了总平面布局、建筑结构、电气安全、消防系统、预制舱设计、运输贮存、消防安全管理等多个维度。若未来导则进一步趋严,将对储能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推动储能行业的技术升级和市场格局重塑。
导则核心要点解读
适用范围与分类管理
明确适用于额定功率≥500kW且额定能量≥500kWh的用户侧固定式电化学储能电站,锂离子、钠离子、铅酸、液流电池等均被纳入监管范围。
按功率等级划分电站类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并对不同电池类型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如锂离子/钠离子电池厂房参照乙类,铅酸/液流电池为丁类),体现差异化监管。
总平面布局与防火间距
强调储能电站与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间距,尤其是与甲/乙类厂房、人员密集场所的隔离要求。
锂离子/钠离子电池预制舱需单层布置,间距≥3m,且禁止设置在地下室或建筑屋面;液流/铅酸电池间距可适当缩减,但需满足泄压要求。
微型电站的防火间距可部分缩减,但需通过防火墙、顶盖等物理隔离措施弥补。
建筑与结构安全
储能厂房耐火等级≥二级,锂离子/钠离子电池室防火墙耐火极限≥4小时,其他电池室≥3小时。
安全出口数量、疏散距离、门窗设置等严格规定,例如锂离子厂房单层疏散距离≤75m,多层≤50m。
电池预制舱需采用A级不燃材料,通风口需防雨雪、防小动物侵入,并设置防爆型应急照明。
电气与消防系统
消防供电分级管理(大型电站一级负荷,中小型不低于二级),备用电源需独立设置且远离电池舱。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需联动切断电池回路、关闭通风、启动灭火装置,并配置多类型探测器(感烟、感温、可燃气体)。
自动灭火系统需覆盖模块级(锂离子/钠离子),响应时间≤2秒,优先选用洁净气体或细水雾。
预制舱专项要求
预制舱需设置泄压设施,通风系统需防爆且事故排风量≥12次/小时。
线缆敷设需防火封堵,电力与控制电缆分开,液流电池下方禁止敷设电缆。
运维阶段需定期检测消防设施,且安装人员需具备电力资质与消防知识。
安全管理与责任落实
明确用户单位为消防安全责任主体,需建立消防档案、定期演练(半年一次),大型电站需设专职消防队。
强调日常巡检、隐患整改、人员培训等制度,并规定储能设备维修后需通过第三方安全评估。
《温州市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技术导则》的趋严化,标志着电化学储能行业从“规模扩张”向“安全优先”转型。未来,储能项目需在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贯彻高标准消防要求,企业则需通过技术创新、成本优化和模式升级应对挑战。短期内,行业可能经历阵痛(如中小企业出清),但长期来看,安全性的提升将推动储能系统更广泛地融入能源体系,为“双碳”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