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6元/Wh!频现“白菜价”!储能“价值”谁来兜底!
据行业机构不完全统计,2025年1月共有39个储能项目发布中标公告,规模共计5794.59MW/27904.23MWh,中标单价0.417~1.713元/Wh。
当月储能EPC共计14个,规模达到3.18GWh,中标单价在0.519~1.713元/Wh,中标均价仅为1.063元/Wh。
储能“价格战”正愈演愈烈。
储能系统框采又现白菜价!
2月21日,华电集团2025年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框架采购开标。采购容量约6GWh,包括0.5C、0.25C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包含电池)的供货及指导安装,电池单体容量≥314Ah。 开标信息显示,本次采购共吸引67家企业投标,其中55家企业报价均低于0.5元/Wh,最低报价273780万元,折合单价0.4563元/Wh。这一价格已经突破了当前储能电池系统的理论成本线——0.5-0.6元/Wh。这也意味着部分企业正不惜以亏本为代价,奋力争夺市场份额,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报价详情如下:
在过去的两年间,国内储能系统的中标均价已经经历了从0.98元/Wh到0.45元/Wh的剧烈下滑,此次投标价格“腰斩”现象也标志着储能大洗牌凛冬已至。
储能系统集成,作为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既连接着上游厂商,又服务于下游客户,承受着来自两端的巨大压力。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惜采取低价策略,引发了连锁反应,迫使其他企业也不得不降价应对,从而陷入了价格战的漩涡。
对于储能集成商而言,价格竞争似乎永无止境,即便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也难以逃脱低价竞争的束缚。这种“低价鲶鱼效应”不断加剧,使得储能系统集成行业的竞争愈发白热化,企业痛苦不堪。
当前,储能系统集成市场的增量远远滞后于新企业的涌入速度。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格局逐渐形成,少数头部企业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对于处于行业中部的储能集成企业而言,激烈的竞争与有限的市场份额如同一把利剑,悬于头顶。为了生存,这些企业不得不以赔钱赚吆喝的方式维持运营,成为行业现状的缩影。
更为严峻的是,多位企业人士坦言,目前储能企业的报价已经接近底线。一旦上游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再次出现异常波动,尤其是如果涨幅超过10万元/吨,电池企业将面临巨大的亏损风险。
值得警惕的是,本次招标文件中有关于“碳酸锂价格波动触发调价”的条款,一位投标企业的负责人透露,许多企业都在赌碳酸锂未来的涨价趋势,希望通过现在的亏损来换取未来的订单。然而,这种赌博式的策略能否成功,仍是一个未知数。
碳酸锂“过山车”的连锁反应
自2024年起,碳酸锂价格踏上了下行之路,短短数月间,便连续跌破每吨10万元、9万元、8万元的重要关口。
2024年各月碳酸锂结算价格
与之相对的是储能电芯价格的持续走低。
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至2024年10月,我国磷酸铁锂储能电芯的均价已逼近三毛每瓦时。具体而言,280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的含税价区间为0.25至0.35元/Wh,均价为0.3元/Wh,环比下跌3.2%;314Ah电芯的含税价区间则为0.26至0.35元/Wh,均价为0.31元/Wh,环比下跌6.2%。值得注意的是,多数二三线厂商的电芯价格已跌破三毛每瓦时的门槛。而100Ah电芯的含税区间价为0.31至0.37元/Wh,均价为0.34元/Wh,尽管跌幅有所收窄,但仍环比下降1.4%。
截至2024年12月30日,根据SMM锂电数据统计,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已跌至7.39至7.62万元/吨之间,均价为7.505万元/吨,环比上一工作日下跌500元/吨。然而,进入2025年初,碳酸锂价格出现回升迹象。
从锂电行业角度分析,碳酸锂价格起初的飙升主要得益于需求端的强劲采购意愿,尤其是电池厂的补库需求和上游锂矿企业的惜售情绪。但当前,储能行业需求增长未能达到预期,市场未能充分消化供应端的增量,导致碳酸锂供应过剩局面加剧。在供过于求的压力下,电池级碳酸锂价格难以维持反弹势头。
对于锂电产业链中的材料和电池企业而言,碳酸锂作为核心原料成本的低位运行确定,无疑将带来显著的成本降低。然而,换而言之,当原料成本不在高位时,电池和材料企业面对下游和终端客户时,也将失去成本支撑,难以继续依赖成本优势来获取议价空间。
尽管市场预测2025年碳酸锂供应过剩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随着全球锂矿产能逐步放缓,市场将逐步向供需平衡转变。然而,短期内供应过剩的局面依然存在,价格仍将保持震荡态势。预计碳酸锂价格将在6万元至10万元/吨之间波动运行。
储能,迎来大洗牌!
持续的价格战,正大举洗牌储能行业内厂家。
自2024年以来,国内储能行业遭遇了IPO终止的高峰,沃太能源、双登集团、海辰储能等67家企业相继撤回了上市申请,涉及的募资总额超过600亿元。这场撤退潮不仅覆盖了电池制造、系统集成、EPC等全产业链环节,甚至还波及到了3家已过会的企业。
资本的退潮趋势明显,从昔日的“抢着投”转变为如今的“不敢接”。2024年上半年,储能领域的私募融资额仅为127亿元,同比下滑了68%,且其中75%的资金流向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从年初的框采数据来看,参与竞标的企业多为央国企和头部企业,也显示出行业门槛的显著提升。
过去一年中,许多盲目涌入储能行业的系统集成商逐渐意识到,储能行业的“门槛”远非想象中那般低矮——安全、技术、高效、性价比,每一个要素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曾发出呼吁,储能行业应坚守“安全”底线,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这正是因为行业内大部分储能企业的产品毛利率极低,且缺乏后续资源和经费再投入研发,导致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随着储能市场玩家的日益增多和行业价格竞争的加剧,留存下来的储能企业正积极探索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之道。它们选择通过“降本增效”的方式来提升产品竞争力,或压降原材料成本,或优化员工结构。
在2023世界储能大会的圆桌对话中,面对“储能价格下跌,为何还要做成本增加的产品?如何消纳成本?”的提问,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金梅表示,电化学储能的安全成本是无法计算的,首先想到的是安全怎么达到,哪里需要防护。建集装箱主要是检测直流侧并入电网后有什么问题。消纳成本需要技术进步,高端的技术是做减法的,前期用大批量进行验证,初期研发成本和供应链叠加成本可能会高,成熟之后会下降。
在储能这片波涛汹涌的红海中,如何不被退潮海浪席卷而去?
技术底层能力、端到端的能力、跨国经营能力、供应链能力、跨产业能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