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消纳新政落地,大储为何成关键抓手?
前言:
今儿咱也蹭个热度,看看大储新政又给行业传来了什么样的重磅好消息-
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5〕1360号),这份新政给未来五年新能源发展定下了明确方向。其中提到一个关键目标:到2030年要满足全国每年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纳需求。
那这对大储来说有着怎样的利好?接下来大储行业发展方向在哪里?我们跟大伙儿一起一探究竟。
正文:
熟悉新能源行业的朋友都知道,光伏白天出力足、晚上没动力,风电靠天吃饭、时大时小,这种"波动性"一直是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老大难"。要解决这个问题,电网侧储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储")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今天咱们就从指导意见出发,聊聊大储为什么能成为新能源消纳的"压舱石"。
打开指导意见的原文,我们看到了"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对新能源适配能力"这部分内容,文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新型储能建设,挖掘新能源配建储能调节潜力,提升利用水平"。
可不要小看了这句话的分量,这里面有几个深层次的含义,我们简单解读下:
1、新型储能建设要大力推进
2、新型储能的发展,要求技术先进、安全高效
3、要提升新能源(主要是风光)的利用率,降低弃风弃光率,就要把给新能源配套建设的储能的潜力挖掘出来
这几句话,直接给大储的角色定了调——它可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设施,而是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的核心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系统调节能力到底有多重要?举个例子,新政里重点提的"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在沙漠戈壁地区,光照强、风力大,可当地用电需求有限,大部分电力要远距离送到东部。如果发电高峰时送不出去、用电高峰时又发不出来,大量绿电就会浪费。这时候大储就能像个"巨型充电宝",在发电高峰存下多余电力,到用电高峰再送出去,完美解决供需错配问题。
意见还特别强调,要"加快推动新能源与站内配建储能一体化出力曲线调用"。这意味着未来大储不再是新能源基地的"附属品",而是和光伏、风电深度绑定的"共同体",风光储三件套,将在接下来一起向电网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输出,从根本上提升新能源的并网质量问题。
接下来大储怎么干?划重点
指导意见为大储的发展悉心的指明了具体路径,从技术、场景到协同模式都做了详细部署。
1. 技术路线鼓励多元创新,长短时储能同步发展
过去大家提到大储,可能首先想到锂电池,但新政明确提出要"创新应用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加快突破大容量长时储能技术"。这说明国家不鼓励技术"单打独斗",而是支持多元技术并行发展。
山东泰安正在建的35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就是个好例子。这个项目利用地下废弃盐穴作为储气库,用电低谷时把空气压缩存进去,用电高峰时再释放出来发电,年发电量能满足20多万家庭的需求。更厉害的是,它实现了"非补燃"技术突破,不用烧化石燃料,真正做到零污染,完美契合新政"安全高效"的要求。
2. 场景全覆盖,全链条适配
新政对不同新能源场景的大储配置都做了规划,几乎实现了全覆盖:在"沙戈荒"基地,大储要配合外送通道实现"错峰输送";在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要结合水电调节特性优化配置;在海上风电基地,要助力电力集中送出和就近消纳;就连分布式新能源,也要通过储能提升自调节能力。
拿海上风电来说,新政提出要"统筹优化海上输电网络,集约化布局海缆廊道和登陆点"。深远海风电离海岸远、出力波动大,直接并网对电网冲击大。如果在海上风电基地配套建设大储,就能先把电力稳定后再通过海缆送回陆地,大幅提升输电效率。这种"海上发电+海上储能+集中送出"的模式,未来会成为深远海风电开发的标配。
3. 电网与市场深度融合,储能接受统一调度
大储要发挥最大作用,离不开和电网、市场的协同。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新型电力调度体系,全面提升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这意味着大储要接入统一调度平台,成为电网调度的"灵活棋子"。
更重要的是,指导意见给大储的盈利模式开了"绿灯":
在电力市场方面,支持储能通过聚合模式参与市场交易;
在价格机制方面,明确要"健全完善新型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容量电价机制"。
简单说,就是让大储不仅能通过"削峰填谷"赚钱,还能通过提供辅助服务获得收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储"建得起、养不起"的难题,进而提高投资商的热情,提高市场活跃度。
从长远来看,指导意见提出的2035年"适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目标,更是给大储行业吃了颗"定心丸"。随着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对大储的容量、效率和安全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将倒逼行业技术升级,推动大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指导意见的落地,给大储发展搭建了广阔舞台,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大储必将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柱。
文章来源:碳小鳄-大储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