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储界网,全球中文储能门户!主办单位: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
雪上加霜!美国IRA法案剑指中国锂电企业,多家跨界入局者纷纷剥离储能业务
作者:五档起步 来源:储能电站 发布时间:2023-12-05 14:04:08 阅读次数:2427

12月1日,美国能源部(DOE)发布《两党基础设施法》中 “敏感外国实体(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FEOC)”的解释文件。同日,美国财政部(Treasury)和国税局(IRS)发布了《通货膨胀削减法》(IRA)第30D条清洁能源车辆税收抵免相关禁令的指导意见。

近年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剧烈变化。尤其是,近乎统治传统能源一个时代的欧美并不甘心被中国超越,为了保护自身的战略地位,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除了美国,欧洲方面也明确设定了锂、镍、钴、石墨、锰等战略原材料的本土产能目标,并且在补贴、贸易等环节,也都设置了本地化的要求。

如今一场席卷全球的扩张战争已经打响,未来谁能更快完成全球产能布局,谁就可能抢占先机。

“十四五” 棋至中盘,中国乃至全球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步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伴随着资本的疯狂涌入,以及一体化与全球化竞争的全面展开,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围绕全球新能源的主导权与定价权,无论是企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的较量与博弈可能还会进一步升级,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大战将起,剩者为王!

纵观中国锂电激荡的20年间,强悍的市场战斗力毋庸置疑,但其仍难以摆脱市场对其 “大而不强” 的质疑声。究其原因,其距离真正的 “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 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据SNE Research数据,2023年1-7月海外(除中国市场以外)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只有4家中资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动力和孚能科技,4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31.60%。

在业内人士看来,本次两套新指导意见,意欲加速美国在电动汽车关键原材料生产和制造领域本土化进程。一旦实施,对于中国电池企业而言,短期锂电出口将受限,中长期可通过海外建厂或技术授权打开局面。

而也有声音表示,美国电动汽车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并不容易,此细则若最终实施,美国消费者享受优惠的电动汽车车型预计将减少,美国本土市场的“脱碳化”恐因此受阻。

白宫称,此次新的指导方针为电动汽车制造商、动力电池制造商和国内关键的矿产行业提供了他们需要的清晰信息,以便在未来继续进行这些历史性的投资,确保美国引领清洁能源汽车的转型,并使美国工人和公司受益。

然而,有声音指出,此细则的实施,或带来“损人不利己”的效果。这是由于中国锂电产业全球优势难以撼动。在锂电产业链关键原材料上,中国企业保持较大的供应链优势,其中,在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电芯环节,目前中国企业全球供应份额均超过60%,在正极、负极和电芯环节份额甚至超80%,处于优势地位,且彭博社预测该优势会持续到2030年2023年前10月,中国出口美国的锂离子电池同比增长44.1%,达到108.56亿美元。

近年以来众多上市公司盯上储能这片蓝海,其中有不少企业是为了扭转经营不善的局面,试图通过收购锂电资产来拓展市场,提高企业利润。但随着储能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快,以及今年碳酸锂持续下跌、储能产品报价随之走低,后来者的转型储能之路变得异常艰难。不少上市企业才刚刚起步,就被迫放弃储能业务,甚至面临退市破产。在众多投资者进入的同时,应警醒并预判行业存在的短板和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前做好前瞻布局。要合理规划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吸取动力电池产业的风险教训,尤其是警惕资本过热造成低端产能盲目扩张。同时,要加强储能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鼓励多元电化学储能技术攻关,加快长时储能技术突破,着力解决安全运行风险,降低产品成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储能要求。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与变化,未来全球新能源企业将围绕新技术、新产能、新资本等多个维度进行新一轮较量,竞争成败必将对未来产业格局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
2、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3、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4、以上网站相关事宜可联系:13851427128 邮箱:xuhuan@jsesa.com.cn
©储界网 Chu Jie Wang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53254号-1         投稿邮箱:xuhuan@jsesa.com.cn